![]() 《大夢敦煌》和《絲路花雨》沒有“血緣關系” |
??1月19日開始,作為本屆北京國際舞蹈演出季重頭戲的大型民族舞劇《大夢敦煌》將在北京展覽館劇場上演。由于同樣是敦煌文化背景的緣故,此前有人將這部舞劇與當年曾經火爆一時的另一部舞劇《絲路花雨》相提并論。主辦方稱,舞劇《大夢敦煌》與《絲路花雨》比較,兩者絕沒有“血緣關系”。 ?? ??從“照葫蘆畫瓢”到“以舞詠人” ??采訪《大夢敦煌》的編導陳維亞,大概提到最多的問題就是:“《大夢敦煌》和《絲路花雨》的最大區別是什么?”而對此,陳維亞總是能夠不厭其煩地回答說:“同樣是作為舞劇,這兩者最大的區別在舞蹈本身,那就是:《絲路花雨》的舞蹈是從敦煌壁畫模仿而來,是把壁畫中靜態的人物畫面拿到現實中來,再人為地把它串聯起來;而《大夢敦煌》的舞蹈是為劇情創編出來的,是用舞蹈在講述一個凄美動人的愛情故事,《大夢》的舞蹈是用來寫人的。”當年的《絲路花雨》曾經為中國的民族舞蹈創造出一個流派――敦煌舞蹈學派,但在普通觀眾的心里,則留下了“反彈琵琶”和“飛天造型”的深刻印象。陳維亞說:“這就是《大夢敦煌》和《絲路花雨》最大的不同,《大夢》從創作至今也已經有5個年頭了,演出了200多場,觀眾中回頭客很多,大家為什么對《大夢》一看再看,問過很多人,原因很統一,就是感人的愛情故事。而對于舞蹈,很少有人能夠從風格上區分出哪段舞蹈是屬于敦煌的、哪段是屬于西域的,因為在整個舞劇中,舞蹈是為故事和刻畫人物服務的,我最初的創作動機就是:讓所有看過的人能夠記住這個故事,能夠記住敦煌。”據悉,與《絲路花雨》較為單一的“壁畫舞蹈”相比,《大夢敦煌》的舞蹈是不拘一格、多元豐富的,既有中國古典舞,也有民間舞,還有風格獨特的少數民族舞蹈。 ?? ??從為政策服務到為人性服務 ??很顯然,不論是《絲路花雨》還是《大夢敦煌》,兩個舞劇都依靠的是編出來的故事。但即便是“人造故事”,也因為時代背景和環境的不同,故事最基本的關注角度也是不一樣的,所以,舞劇最終帶給觀眾的“味道”也是迥然不同的。 ??《絲路花雨》首演于1979年的5月,剛剛從幾十年的“階級斗爭”現實中走出來的人們,還不能放棄“這個世界是由好人和壞人組成的矛盾世界的觀念”,所以,即便是在強調中外友誼交流的故事中,也難免要帶上階級斗爭的色彩。而比《絲路花雨》“年輕了”整整20歲的《大夢敦煌》,則刻意把所有關注的焦點都集中在了人性的主題之上。陳維亞說:“我們一開始就已經確定是要寫故事的,而且,一定要寫最普通,哪怕是最底層的人的故事。每當我們走在沙漠上,我們都會想,也許就在我們的腳下正埋藏著一個美好的故事,一定是那個時代用生命孜孜以求創造敦煌文化輝煌的普通人,那些無名的畫工。有故事就一定有情感,有情感就一定能產生戲劇的張力,最后,這些情感在藝術的加工后,能讓所有觀眾達成共鳴。” ?? ??從“復古學派”到“民族舞劇的新出路” ??雖然時隔20年,但《絲路花雨》和《大夢敦煌》都分別依托敦煌文化的大背景,建立起了其自身在中國舞蹈史上里程碑的地位,并且以他們的存在,引出了中國民族舞蹈方向性的發展話題。“與《絲路花雨》相比,現在中國的舞劇已經進入了真正多元化的時代。”陳維亞說,“舞蹈或者舞劇表現的手段極大的豐富,讓我們能夠把目光更多地集中在怎么讓我們的舞蹈來表現人,怎么用我們的舞蹈建立起真正的國際化語言,讓世界通過舞蹈了解中國。在《大夢敦煌》中我們做到,我們用愛情這個世界通用的字眼,在敦煌的歷史背景上構建起一個驚天動地的故事,用我們的舞蹈講故事鎖定在敦煌和中國舞劇的版圖上,最后,不僅僅中國觀眾喜歡,也是中國舞劇走向世界邁出的第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