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和4日,臺灣著名舞蹈團體――云門舞集的經典舞劇《紅樓夢》,將作為上海國際藝術節參演劇目來到上海大劇院。這次上海之行將成為《紅樓夢》的封箱演出。誕生20余年,受到海內外高度評價,而演出卻不足百場的云門《紅樓夢》即將成為歷史。
近日,云門舞集的創建者,著名編舞家林懷民先生來到上海,本報記者對他進行專訪。 在采訪中,林懷民反復強調,云門舞集的《紅樓夢》不是一個故事,而是一個美學符號。他說人們對于改編自《紅樓夢》的影視劇總是有諸多不滿,“因為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大觀園”。云門舞集的《紅樓夢》展現給觀眾的不是落到實處的寶黛愛情故事,而只是以小說的提示作為起舞的出發點,用“園子里的年輕人”、“出了園子的年輕人”和穿著十二種顏色服裝的女子來作一個個的隱喻。然后,經歷春夏秋冬,在“大地白茫茫一片真干凈”的清明里結束全劇。舞蹈清于思而濁于敘事。
《外灘畫報》(以下簡稱“《外灘》”):你曾說自己這一生做錯兩件事,一是用斯特拉文斯基的音樂編舞,二是接觸《紅樓夢》。 林懷民:確實是如此。當我十幾歲的時候,就一直在看《紅樓夢》了,現在《紅樓夢》還放在我的枕邊,天天看,翻到哪里就看哪里,就像有些生意人總是翻看《孫子兵法》或者《胡雪巖全傳》,看來我這輩子都要與《紅樓夢》廝守了。 《外灘》:在大陸紅學研究是綿延不斷的,你在編舞的同時,是否也會去借鑒他們的研究成果? 林懷民:我沒有辦法接觸大陸的紅學研究,但只要有機會我就去傾聽。我絕對相信后40回不是曹先生所寫,但考證的事情我就不管了,我只接受《紅樓夢》帶給我的快樂。 《外灘》:1983年云門舞集10周年,你為何選擇“紅樓夢”作為紀念劇目? 林懷民:當時我年輕氣盛,總覺得自己能做些什么,于是就去挑戰《紅樓夢》。20年后回過來看,當時編得還不壞。為何那么受歡迎?我覺得主要在于大家都熟悉《紅樓夢》的故事,而舞蹈是用“思”的層面來呈現,舞蹈清于思而濁于敘事,成功之處也在于此。如果要看敘事,電視連續劇肯定比我的舞蹈說得更清楚。 《外灘》:為何要在今年對這部經典作品“封箱”,在國外的經典劇目就算演出再龐大也最多是壓箱底,而不是封箱。你這是擺噱頭嗎? 林懷民:不是。封箱的主要原因是云門現在訓練的重心不在這里,《紅樓夢》需要的編制太大,我們舞蹈團現在20人左右就能演一個新作品,但《紅樓夢》遠遠不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