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云南映象》之后,“孔雀公主”楊麗萍又推出了新作品――大型藏族原生態歌舞樂劇《藏謎》,受到了外界廣泛關注。《藏謎》自8月16日開始在成都首演,稍后將來穗獻演。17日晚,記者趕到成都現場直擊《藏謎》的演出盛況,為觀眾提前揭開“藏謎”之“謎”. 朝圣路途說“藏謎” 《藏謎》是一臺藏族風格的大型歌舞樂表演舞臺劇,主要以歌、舞、器樂表演為主。該劇以藏族老阿媽在虔誠的朝圣路途中的所見所聞為主線,表現了藏民生活、民間民俗、宗教儀式的場景,包括收割莊稼、修補屋頂、放牛等。所有歌舞都保持原生態,原汁原味地表現了藏族文化色彩,而且注重互動,演員多次從觀眾席跑上臺,并和觀眾進行對話。在《藏謎》的尾聲,老阿媽遭遇大風雪,死在了路上,可是對朝圣的人來說,“這未嘗不是一種幸福(舞臺字幕)”,在諸神的陪伴下,老阿媽“飛”向心目中的天國…… 牧區牧民演“藏謎” 楊麗萍是劇中惟一的非藏族演員,其他演員都是來自西藏、云南、四川、青海、甘肅等地的藏族人。除了觀眾所熟悉的楊麗萍(領跳了兩段舞蹈)、容中爾甲(獨唱了一曲)、向陽花(藏族老阿媽的扮演者)外,《藏謎》中還有80多名演員登臺演出。為了保證整部劇的原生態風味,這80多人有一大半是來自牧區的牧民。容中爾甲介紹說,他們有的是流浪藝人,有的是孤兒,當然更多的是牧民。這些演員都不是專業演員,其中近20人在加盟《藏謎》劇組前甚至沒有上過縣城,他們不懂漢語,劇組在排練的時候還要專門配備翻譯。就前晚現場所見,演員們的演出熱情奔放,帶有“原生態”所特有的野性之美,其中有不少高難度的舞蹈動作,博得觀眾陣陣喝彩。 動物“演員”也上臺 一路朝圣的老阿媽有一個貼身“伙伴”――1歲的黑色小羊羔“叉叉”。楊麗萍表示,她看到很多朝圣的藏民背后都跟著一只驢或者羊,特別具有意味,所以她特意讓“叉叉”上臺,成為《藏謎》的特別“演員”,以增加舞臺的真實感。據說“叉叉”剛進入劇組時,一聽到音樂就會嚇跑,不過經過“調教”,它已不再怯場。在前晚的演出中,“叉叉”乖乖地跟在老阿媽身邊,老阿媽在風雪中失去了知覺,它也沒亂跑,安靜地伏在老阿媽的身邊,場面感人。 劇中還有“牦?!?,不過這是由人來扮演的。放牛娃在草原上放牛的一段表演頗有喜劇感,“牦?!碧艘欢维F代霹靂舞,放牛娃一邊拍著牛的蹄子一邊說要“剪指甲”了。 楊麗萍邊舞邊唱 楊麗萍既是《藏謎》的藝術總監、總導演,也是主演之一?!恫刂i》分為上、下兩場,楊麗萍各出場表演一次,時間都是十來分鐘。第一段是她的獨舞“荷花度母”,第二段“賽裝節”則有幾位藏族小伙為她伴舞。 楊麗萍是全場最耀眼的明星,舞臺字幕一顯示她要出場,立即有觀眾低聲歡呼“楊麗萍終于來了”。楊麗萍的第一段舞蹈表現的是老阿媽在朝圣中見到傳說中的“荷花度母”,花瓣從空中徐徐落下,煙霧繚繞中,楊麗萍從一朵綻放的蓮花中站起、起舞。這段舞蹈主要以手部的肢體語言來表現荷花的美態,動作不大卻很優美,帶有強烈的“楊麗萍式”舞蹈的烙印,看得觀眾如癡如醉。 楊麗萍的第二段舞蹈則較為活潑,在民族的基礎上加入了流行的元素。另外,楊麗萍一邊跳還一邊現場演唱-――主辦方介紹,《云南映象》里,楊麗萍的歌唱部分是錄音,但她在《藏謎》中卻是“真唱”。 跳完《賽裝節》,楊麗萍留在臺上與觀眾聊了幾句,活躍氣氛――這在她以前的演出里也是十分少見的。楊麗萍之前說的“苦練多時的成都話”終于派上了用場,她先是“抱怨”成都的天氣太熱,隨后又說“不是成都的天氣太熱,而是成都觀眾太熱情”。她還調侃為她伴舞的藏族小伙:“他們有‘低原'反應,氧氣太多了,適應不過來?!睏铥惼嫉那纹ひ幌伦佣簶妨巳珗鲇^眾,不知道楊麗萍來廣州演出時會不會也說上幾句粵語呢? “藏謎”與“映象”試比高 都是原生態的大型歌舞,《云南映象》集中了多個民族的文化特色,而《藏謎》則完全以藏族歌舞貫穿始終。楊麗萍認為,藏舞和《云南映象》中的舞蹈不一樣:“它真的是用靈魂和信仰在跳舞?!薄恫刂i》另一大突出特點是在舞臺設計上下了重本,斥資1500萬元。劇組運了整整六卡車道具和燈光音響設備到成都,演出前楊麗萍等人連夜進行設備、道具的調試,每天休息不到4個小時。 楊麗萍稱,《藏謎》不是對《云南印象》的超越:“對我來說,《云南映象》和《藏謎》都像是一條河靜靜地流淌,我就像一棵樹生長在舞臺上,不是特別個性的表達,一切都是水到渠成?!?/p> 演出現場可謂“爆滿”,1200個座位座無虛席,甚至連走廊過道上都站著人。觀眾的熱情非常高漲,掌聲不斷。演出結束后,記者采訪了好幾位觀眾,他們都對這場演出評價很高,“看過不少原生態的演出,就數楊麗萍的做得最好”、“《云南映象》是經典,這一部也是”。 不少人聲稱都是沖著楊麗萍而來,“她的舞蹈太精彩了,如果她的出場時間再長一點就更好了”。不過,也有觀眾表示,《藏謎》演了兩個半小時,似乎太長了,“連場的大型歌舞看到后面,覺得有點'膩',如果能精簡一些就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