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說編講 記者此番是受楊麗萍的私人邀請,前往成都為《藏謎》捧場的。本不帶采訪任務的她經不住編輯的一再請求,深入采訪了楊麗萍和她的《藏謎》。張臻是新聞界較早接觸并報道《云南映象》的記者,是原生態藝術及《云南映象》成長的見證人之一,對《藏謎》與《云南映象》的比較無疑會成為她此次采訪的焦點。《藏謎》是楊麗萍的又一作品,楊麗萍對《藏謎》的期待和《云南映象》一樣,希望它“永不褪色”。楊麗萍說過:“大家喜歡《云南映象》是因為它真實、樸實,《藏謎》正是借鑒和延續了這種對人性的關懷。”是不是這樣呢?希望有一天我們在云南的舞臺上看到…… 容中爾甲 從昨天的演出來看,有著“原生態”血統的《藏謎》和《云南映象》有著似斷似續的血脈延承,也有著面貌一新的突破。 從著名舞蹈家轉型為著名編導的楊麗萍無疑在藝術探索上更趨成熟。雖然整個彩排時間非常倉促,但在現場可以看到,她在調度上更加從容,更加自信,也更加大氣,在合成中對燈光、音響、舞美的每個細節了然于心。 楊麗萍(左起第四個)帶著5個男演員表演《黑帽舞》。 《藏謎》舞臺上豎立著巍峨的雪山布景。 更宏大 呈現在舞臺上的《藏謎》場面更為宏大,不但加入了戲劇和音樂劇等更現代的元素,和觀眾的互動也非常出彩,一路高潮不斷,而演出在舞美表現上卻更加原生態。英俊粗獷的康巴漢子,美麗自然的藏族女孩,盡情地在舞臺上跳著,唱著,就像他們平時生活中一樣,打青稞、放牦牛、沐浴……“太原生態了!”不少觀眾感嘆,原汁原味的藏族風情撲面而來,感染著每一個人。更長 由于整臺節目的每個組成部分都非常成熟和完整,在內容的取舍上成了目前困擾楊麗萍的一個大問題,這也是演出時間超長的原因。 更多亮點 從第一次看《云南映象》登上舞臺,到昨天第一次看《藏謎》登上舞臺,其中經歷了5年時間。《云南映象》的加工和完善一直是做加法,而現在《藏謎》面臨的,是亮點和想法太多,重點不突出,將會是做減法的過程。 稍有破綻 昨晚的演出場面同樣非常火爆,樓上樓下、過道、墻壁邊都擠滿了人。盡管因為合成時間太短,演出不時有“破綻”,但對觀眾來說,《藏謎》已經深深打動了他們,謝幕時,熱烈持久的鼓掌證明了一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