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種訓練都是從屬于某種舞蹈形式的需要的,任何一種舞蹈形式也必須有它自己的訓練體系。身韻教學法便是古典舞的訓練體系。 古典舞是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神形兼備”的藝術體現,而身韻教學法為古典舞提供了最核心、最本質的“元素”,它將訓練“身法”和陶冶“神韻”相結合,把“形、神、勁、律”作為古典舞動作元素,并將它們結為一體,在教學中要求動作達到振其形,攝其神、模其勁、順其律,作為實現身韻教學的目的。身韻具有自身的系統性和訓練要求,它訓練學生“以神領形,以形傳神”有著很高有藝術欣賞價值。所以說,身韻課不但能獨立地進行教學,而且成為整個中國古典舞教學諸環節的精髓和有機組成部分。 身韻教學的最終目的不是為身韻而身韻,它的目的是要將身韻溶化在古典舞的一切舞姿和技術技巧中,這一點集中表現在對節奏處理和舞蹈動作的連接上,以及點線處理,舞蹈動勢的渲染和表演者內在修養等諸方面。 如果說古典舞基訓是一種訓練手段,身韻則是衡量舞蹈動作的標尺。“如果把動作比做肌體,那么韻律就好比血液。血液停止了流動,肌體就會僵死。”這個形象的比喻,生動地說明了動作與韻律的血肉關系,可以想象,如果古典舞缺少韻律,那么動作、舞姿、組合一定會使人感到僵化而沒有味道。所以,如果我們抓住了古典舞的韻律,使是找到了發展古典舞的根和源。從這個意義上講,身韻不僅僅訓練中國古典舞的風格、韻律及外部技巧等,從中還可以發展古典舞的連接動作和舞蹈語言。 在古典舞訓練中,從頭至尾,都貫穿著身韻練習中的一些元素,身韻在總結了戲曲、武術等傳統藝術的動作規律之基礎上,確定了從腰為核心,強調中段訓練的重要性。而“提沉沖靠”等幾個動律元素無論是對人體中段的肌肉或是呼吸,都各有其獨到而不同的訓練價值。突出地體現了我們中華民族“中和之美”的美學原則。其具體表現為: 強調對中段肌肉,尤其是后背肌肉的訓練。背闊肌的強化,更是身韻元素在訓練上的一大突破。而元素中的“含腆”從形態和規格上看比其它元素的幅要大。它的運動范圍具有一定的延伸性,而它的發力點主要就是背闊肌,當含腆交替運動共同擴大范圍時,使背闊肌隨之交替曲伸,反復地強化,達到背闊肌真正曲伸自如,能隨意控制的目的,從而充分利用闊肌這一表現區域,加強了中段的表現力。 在舞蹈中的呼吸不同于生活中的呼吸,在任何一個舞蹈動作當中,呼吸都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它與這些舞姿是相融在一起的。“提沉”作為訓練的重要內容貫串始終,它是將自然氣息藝術化的最簡單、最直接的方法。提沉所帶動的身體中段和頭部的上下運動是呼吸與外部動作相配合的第一步,再配合以不同的節奏及身體方位不同變化。可以使學生逐漸對呼吸與身體的關系有了體驗和認識,并掌握呼吸與外部形態相結合的方法,賦予動作以生命力,形成古典舞所特有的神韻。身韻把動作動態與內涵動作有機的結合起來,并且使身韻元素自身也達到了訓練性、審美性和適用性的統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