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編導:陳永龍 舞蹈首演:1986年西安. 首演團體:延安群眾藝術館來自不同職業崗位的八名鼓手 榮獲獎項:1986年榮獲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比賽的編導大獎和表演一等獎。 這是一部由編導者深入生活采風,根據陜北“安塞腰鼓”的藝術特色,在保持陜北鼓舞原汁原味表演風格的基礎上,經過必要的提煉與加工而形成的新型民間舞蹈作品。編導直接取用“安塞腰鼓”為作品之名,是表明該作品來源純正,即運用民俗采風的“田野作業方法”,最直接、最本質、最清晰地再現陜北民間鼓舞的風情原像。 舞蹈雖以不同職業崗位的業余擊鼓手來表演,卻摒棄了安塞腰鼓原生狀態中的表演自發性、隨意性和自娛性的征兆。聚合起“安塞腰鼓”人鼓合一,沖闖騰越的舞風特點,并運用舞臺時空轉換的編排手法,既顯示群體精神之氣概,又突出個性張揚之魂魄,恰如其分地展示出安塞腰鼓民俗、民風、民情的精華。舞蹈開篇,便以安塞腰鼓動作幅度強 勁有力的“武腰鼓”引領上陣,一群體魄健壯的舞者在揮槌如雷的節拍聲浪中,轉身擊鼓踢腿打,跳躍騰空接跪打,蹩蹦有力跨就打,翻個筋斗蹲步打。滿場龍騰虎躍之勢,將安塞腰鼓的擊打神態表現得淋漓盡致,使鼓舞于憨厚中流露出氣勢的華彩。編導的點睛之筆便在這風起雷鳴般的舞蹈節奏中得以展現,只見跑跳于前場的一對舞者在有序對打的鼓點旋轉中,忽然騰躍空中相互纏腰擊打,那舞姿猶如“鷂子翻身”、“雄鷹展翅”,橫空出世似的盡顯“鼓之舞之以盡神”的風韻。伴著這不拘一格的舞姿個性的表現,群舞再一次似即興、似夸張、似變形地由“蹩”、“蹲”、“跪”、“翻”鼓舞形態涌動起沖闖之勢,威風凜凜、起伏跌宕。作品憑借“鼓之以雷霆”的震撼和壯闊、有力、生動的表現方法,顯示出中華民族勇于拼搏的頑強意志,體現了“安塞腰鼓”的氣勢和神韻。 整部舞蹈的編創可謂是融質樸、粗獷、灑脫、活潑與意象的巧妙構思于一體,突顯舞蹈“古風”之韻。那源于民間的毫無矯揉造作的瀟灑氣度,正是鼓舞具有強大生命力并得以傳承延續的靈魂。 ?。?/p> 安塞腰鼓是一種獨特的民間大型舞蹈藝術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歷史。獨具魅力的安塞腰鼓象掀起在黃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黃土高原農民樸素而豪放的性格,張揚出獨特的藝術個性。在中國的首都北京,在香港,在中國的各地展現風采,并為世界矚目。豪邁粗獷的動作變化,剛勁奔放的雄渾舞姿,充分體現著陜北高原民眾憨厚樸實、悍勇威猛的個性。
早在1986年,安塞腰鼓就榮膺首屆中國民間舞蹈大賽最高榮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