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段時間的舞蹈鑒賞課程的學習,我對舞蹈有了初步的認識,學習了包括古典舞、民族舞、體育舞蹈等在內的多種舞蹈的基本知識,對舞蹈的分類和鑒賞方法產生了一定的概念。掌握了一些著名的舞蹈及舞蹈家的基本情況。其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楊麗萍和她的舞蹈作品。下面我就結合傣族舞蹈的特點講講我對楊麗萍作品《雀之靈》的簡單理解。 課后,我查找了相關傣族舞蹈和《雀之靈》的作品,通過比較和概括,得出一些理解。 傣族舞蹈的主要表演形式基本有兩種:一種就是“孔雀舞”,一種就是“象腳鼓舞”(在傣族舞中又稱“嘎光舞”)。象腳鼓是傣族最有特色的民族樂器。象腳鼓因其造型頗似象腳而得名。舞蹈形式自由,瀟灑熱情。另一種就是孔雀舞。孔雀舞是我們所熟知的,它歷史悠久,幾乎已經成為傣族舞蹈的代名詞了, “孔雀舞”是傣家最喜愛的歷史悠久的民間舞蹈,也是傣族人民審美特征的生動具體的體現。 就孔雀舞的表演形式而言,可以分為戴道具和不戴道具的孔雀舞兩類。戴道具的孔雀舞是比較原始的,帶有很強的群眾自娛性和民俗性。舞蹈者戴頭飾和面具,腰部系著彩紙扎成的雀身和雀尾。舞蹈時,表演者雙手拉線,控制雀尾的擺動、開合等動態,舞蹈形象生動。不戴道具的,則是頭飾上和服飾上表現孔雀的特征,通過手型、舞姿來表現孔雀飛翔棲息、漫步等。 經過我的學習,我懂得傣族舞的體態特征是“三道彎”。 第一道彎從立起的腳掌至彎曲的膝部,第二道彎從膝部到胯部,第三道彎從胯部到傾斜的上身。手臂的動作也是三道彎:指尖至手腕,手腕至肘,肘至臂。腿部的動作還是呈三道彎:立起的腳掌至腳跟,腳跟至彎屈的膝,膝至胯。這種身、手、腿“三道彎”的體態造型是與他們生活在亞熱帶地域,與姑娘著緊身上衣、長筒裙,與他們信仰小乘佛教,與他們視孔雀為圣鳥而極為喜愛等等,均頗有相關。 這種三道彎在孔雀舞中有突出的表現: 孔雀舞以表演者的身體各部位組成優美曲雅的三道彎造型。如:右五位側提腕立掌手,加拾左勾腳旁掖腿,那彎曲的膝部、肘部、,提起的腕部,送出的胯部,稍彎的腰部,微倒的頭部等,這種別具一格的曲線形圖案,再現了孔雀窈窕的體態。孔雀舞三道彎的造型與其他民間舞稍有區別。一般送出的胯部與傾斜的上身方向是相反的,關部多用順倒,即倒向上身傾斜的方向。 楊麗萍,云南大理人,來自白族,出生在美麗的西雙版納,她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在她的舞蹈中淋漓盡致地被表現出來。她的作品《雀之靈》可以說是她的成名作。《雀之靈》正式她眾多優秀作品的代表。 無道開始時,晨光熹微,一只美麗的孔雀剪影出現在舞臺上。舞者以輕柔、細膩、的手指,膀臂等動作,和肩、胸、腰各關節伸展舞姿,表現生命的舒醒。接著,白孔雀以高雅的舞步漫步溪邊,并從溪水中照見自己的羽毛,此情此景,令她婆娑起舞,表現出歡樂和喜悅之情,最后,舞蹈進入高潮,白孔雀歡悅著展翅飛翔――其手臂每一次揮動都被放慢,拉伸,其跳躍靈活、秀麗,體現了對生命的熱情歌頌和對未來的憧憬。 傣族舞蹈的主要特征是“三道彎”,而在《雀之靈》中卻有了突破和發展:“雀之靈”不再是對傣族舞蹈簡單的再現,而是在動作上諸如現代的元素,手的表現力得到充分的發揮。在這個舞蹈開始時,手臂、肩、胸、腰等各個細節都展現了有節奏,有層次的節奏,充分地表現了藝術美的特有魅力。 楊麗萍以傣族民間舞蹈為基本素材,從 “ 孔雀 ” 的基本形象人手,但又超越外在形態的模仿,以形求神,不僅使孔雀的形象睢妙睢肖地展現于觀眾視野,而且創生出一個精靈般的、高潔的生命意象。 在動作編排上,充分發揮了舞蹈本體的藝術表現能力,通過手指、腕、臂、胸、腰、髖等關節的神奇的有節奏的運動,塑造了一個超然、靈動的藝術形象。尤其是編導用修長、柔韌的臂膀和靈活自如的手指形態變幻,把孔雀的引頸昂首的靜態和細微的動態都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 粗粗看去,《雀之靈》也不過是擬人化的孔雀,但是,它同人們看慣了的傣族孔雀舞有著明顯的不同。 從整個舞蹈的結構上,《雀之靈》棄用了傣族舞蹈對生活簡單的模擬和再現。不是按照孔雀的具體情態簡單復述,而是抓住“情”。從藝術的高度對孔雀的沒進行了深化和升華。 楊麗萍的孔雀形象創造是藝術上的一次大的飛躍。 這個作品之所以吸引人的另外一個方面,是作品所表現出來的強烈的生命意識,無論是動作本身還是舞者楊麗萍本人。楊麗萍曾說過 “ 舞蹈是我的生命的需要 ” ,她正是在用 “ 心 ” 而舞,舞蹈是她生命的表現,她用肢體表現著對生命,對人生的感悟、思索和追求。《雀之靈》其實就是楊麗萍對生命的認識和體悟。也正是她這種身心合一的舞蹈。 學習了舞蹈鑒賞課以后,《雀之靈》和楊麗萍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我懂得了舞蹈的美,她將生命中最動人的感情與舞蹈所創造的已經融為一體。成為舞蹈藝術中一個經典的藝術內容和表現樣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