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一些高校2005年藝術特長生報考工作的進行,持續多年的高校藝術特長生報考熱在全國各地越發滾燙,報名人數持續攀升。而隨著這個報考熱舞動的,是已經在社會上喧鬧多年同時也爭論了多年的藝術考級熱。
高燒難退的考級熱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以來,不少家長在孩子的藝術教育投資上不惜重金。仿佛一夜之間,中國一下子變成一個藝術教育大國:音樂藝術幼兒園如雨后春筍破土而出,少年宮藝術教育培訓班如火如荼,從鋼琴、薩克斯,到琵琶、二胡;從舞蹈、朗誦,到繪畫、服裝表演……不勝枚舉。 “學琴熱”“舞蹈熱”的延續,便是應時而起的藝術等級考試熱潮,至今仍“高燒”難退。在一些大中城市,每到藝術水平等級考試時節,都會出現同樣一道景觀:許多孩子抱著琴、拿著筆,或興奮或木然地在父母的陪同下,黑壓壓地匯聚到藝術考試的考點,接受一輪又一輪的考試。 而漸漸地,各門類的藝術考試培訓點、考試點也遍布城市,并每年在特定的月份聚合起人潮。 功利主導下的考級熱 有業內人士指出,藝術考級市場如此之大,考級如此之熱,很大程度上與家長的功利目的有關,那就是藝術特長生高考可以獲得加分。 據了解,自有關高校開始招收藝術特長生以來,一般通過藝術考試的孩子都可以獲得50分以上的加分權利。 在高考的競爭壓力下,希望通過特招提前進入自己心儀的學校,已成為眾多家長和考生的心愿。 目前,全國有關高校招收藝術特長生有大擴容的趨勢,這進一步驅使更多的家長趕著自己的孩子進入考級的洪流中。上海音樂學院知名教授,上海小提琴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趙誕青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當前考級的“功利”色彩太強。這種功利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家長的急功近利,二是部分藝術考級主辦方的“功利”。 目前許多考級活動商業化色彩濃厚,主要原因在于包括藝術學院、藝術協會等多元主體的無序競爭,考級目前正處于“戰國時代”,正在一點點地背離它應有的權威性和嚴肅性,需要政府有關部門予以規范。 考級背后的滾滾財源 2004年7月28日,四川省教育部門發出了《關于音樂、美術綜合素質(音樂基礎知識)測試的通知》,要求考級增加基礎樂理書面考試。通知上還提醒,為配合該項考試的進行,一本名為《四川省中小學音樂綜合素質測試指南》的書已正式出版、發售。 此舉一出,人們紛紛指責其涉嫌圈錢。有專家戲言:中國正在形成“考級經濟”。 一位孩子已通過鋼琴業余七級考試的成都家長稱,由于他的孩子目前還同時在學習美術,所以要想通過所有的級別考試,再加上藝術特長生考試和綜合素質考試,孩子至少要考二十余次。 “簡直連考試費都繳不起了!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為了多收錢。”這位家長算賬說,從一級到演奏文憑級,報名費逐級遞增,少則40元,多達百余元。以一個孩子收40元計算,每年全成都有14000個孩子參加藝術考級,那就是50多萬元! 事實上,藝術考級的背后確實是滾滾財富。圍繞著藝術考級,形形色色的收費高昂的培訓班塞滿了少年宮、學校;有的考點向輔導老師承諾:只要介紹的學生達到一定數量就可以從報考費中提成;有的藝術院校甚至為了一個藝術考級考點的資格而爭斗不休……著名作曲家呂遠指出,藝術考級實際上成了追求考試分數的功利目的和追求商業利潤的經濟目的相結合而形成的社會性活動。盡管考級以教育形式出現,但它是以高考競爭和經濟效益為基礎的。 一些專家指出,藝術考級使本應屬于素質教育范疇的藝術教育被“應試化”了。藝術考級開始起源于經過一段嚴重忽略藝術教育的年代后,國家確定了等級分明的藝術水平標準,目的是希望通過考級來提高全民藝術素養。然而考級延續至今,已經和初衷背道而馳,越來越功利的考級根本“考”不出我們民族的藝術素養,反而有可能在下一代身上留下藝術的陰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