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是著名的歌舞之鄉,各民族的民歌浩如煙海,世代流傳。如維吾爾族民歌"新疆是個好地方"、"阿拉木汗"、"達坂城的姑娘"、"青春舞曲"、"半個月亮爬上來";哈薩克族民歌"瑪依拉"、"在那遙遠的地方";塔吉克族民歌"花兒為什么這樣紅";烏孜別克族民歌"掀起你的蓋頭來"等等。 新疆音樂以維吾爾族民間音樂最負盛名,傳統的音樂有木卡姆、庫夏克、埃提西希、賣達等。其中維吾爾古典樂曲《十二木卡姆》,由大乃格曼、達斯但、麥西來甫等三大部分組成,集音樂、舞蹈、演唱、文學、生活習俗為一體,包括互不相同的36個曲調,要連續24小時方可演奏完畢。 維吾爾族民間樂器主要有獨它爾、彈撥爾、揚琴、熱瓦甫、嗩吶、笛子、手鼓、薩巴依、納合拉、艾杰克、卡龍、薩他爾、達甫等。哈薩克族的民族樂器主要有冬不拉、闊布茲、斯不茲厄等。 新疆民間舞蹈與新疆民間樂器 新疆的民間舞蹈總的來說,分為四大類――刀朗舞、賽乃姆、拿孜爾空、夏地亞娜。 刀朗舞:四分之二拍,它的鼓點為“咚,大咚……咚,大咚”。起源于民間祭祀,慶祝豐收等等。節奏比較歡快開朗。 寒乃姆:是四分之四拍,鼓點為“咚大,咚”。在舞蹈時有時高呼“凱那!”(意為加油),有時高呼“巴力卡勒啦”(意為妙啊)常用于婚禮,村中家中集會,其中“買西來甫”最為有名。 拿孜爾空:四分之二拍,流行于東疆,即是哈密、吐魯番一帶。用來表現生活氣息,可以說從吃飯工作生活無所能用歡快的舞蹈來表現出來,而且非常活潑詼諧。 夏地亞娜:四分之二拍,多在特別盛大的典禮上表演,情緒非常歡快。 在大型的慶典中,維吾人會出演隆重的“十二木卡姆”,在維語中為“窮乃額曼”。它包括了上述四類舞蹈,有時可以述事。過程中有序曲、正章、尾聲等,在表現時手法非常豐富,可以唱,可以樂器演秦,可以舞蹈,是非常有意思的一套節目。 在新疆有很多舞蹈是用道具的。 頂碗舞:跳舞者頭上頂著盛著水的碗跳舞。 盤子舞:兩手各持一個小盤,有時盤中有筷子,或者用頂針擊打,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音。非常好聽 薩把依舞:薩把依是一種木制道具,一根木棍中間有兩個大鐵環,大鐵環上還繞著許多小鐵環,舞動起來發出“嘩嘩”的聲音。 擊石舞:左右手各握兩塊大小適中的天然石頭,舞動時夾擊兩塊石頭,發出清脆的聲音。現在多用于鋼或鋁片來代替石頭。 接下來,再介紹一下新疆的民間樂器。 打擊樂器: 那各拉鼓,有兩種,一種圓腹,一種是上粗下細,在新疆誰的家中有什么喜事,有會請來樂手,打著那各拉鼓吹著嗩吶,以增加歡快的氣氛。 手鼓,最常見的民族的樂器。 中號手鼓,比手鼓要小些,表演的女孩子一邊跳舞一邊擊鼓 鈴鼓,類似手鼓,不同的是在鼓的一周,有許多小鐵版,可以發出“嘩啦啦”的聲音。也是女性常用。 木勺:兩個勺,背對背擊打,可以發出清脆的聲音,多用于伴奏。 洋琴:與我們常見的洋琴無異 弦樂樂器: 熱瓦甫:琴上頂端是彎形的,半圓形琴身。最為常見的維吾爾樂器,用手彈奏。可用于獨奏、齊奏。是維吾爾最重要的樂器。 都塔爾:琴橋較長,琴身為半橢圓形。用手彈奏的樂器,民間多見,幾乎每個家庭都有一把“都塔爾”。 艾捷克:圓形琴身,象一個木球,在下端有一個倒置的月牙形鋼片,是用于把琴固定在腿上的。演奏時用弓子拉,可以獨奏,也可以齊奏。 小提琴:與我們常見的小提琴無異。 吹奏樂器: 嗩吶:最為常見的樂器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