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 舞 雜 感 葉 多 (本文發表于《東方藝術》國內統一刊號:ISSN1005――9733) (本文發表于《舞蹈信息》總第340期) 舞蹈世界是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舞蹈創編更是一門包羅萬象的學問。本人就學習舞蹈編導淺談三點感悟,與各位同仁共商。 一、 編舞之“韻” 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搞藝術的在舞臺上最初拼的是技巧,技巧 相當了拼的就是文化。”的確,沒有一定文化素養的人創作不出好的舞蹈作品,但是,具有深厚文學功底的人不一定就能創作出理想的舞蹈作品。舞蹈題材來源于直接生活,也來源于間接生活(如改編小說、劇本及音樂作品的啟發等);如何將身邊的題材篩選與過濾,使之成為心有所感、情有所動的“舞之韻”?這是創作的關鍵。如優秀舞蹈作品《荷花舞》,1952年在我國召開“亞洲、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周總理希望在這次和平會議期間能演出一個象征和平與幸福的舞蹈;由于荷花圣潔美麗,象征著中國人民熱愛和平、熱愛祖國的深切之情,因此有了戴愛蓮編導的《荷花舞》。此舞在“中華民族20世紀舞蹈經典評比”中獲經典作品金像獎。所以說,舞蹈藝術所體現出的文學性,是很廣泛而深刻的。 二、 編舞之“聲” 有人說“音樂是舞蹈的靈魂”,也許過于強調了“音樂”,但舞蹈作 為空間和時間兼備的藝術,離不開音樂這卻是千真萬確的。如楊貴妃跳的“霓裳羽衣舞”名叫《霓裳羽衣曲》;唐代的戰陣舞蹈叫《破陣曲》;這些舞蹈作品都是以“曲名”來命名的,所以“樂”、“舞”是分不開的,“舞”是音樂的形象化。在音樂和舞蹈的密切關系中,還有一點更需要注意的――就是“節奏感”。不同的節奏可以突出不同的思想情緒,所以說“節奏是表達人的感情力度的基礎”,沒有節奏,舞蹈將難以進行。綜上所述,一個舞蹈的編導若不能理解或分析音樂,是編不出好的舞蹈作品的。 三、 編舞之“色” 作為劇場表演藝術的舞蹈作品,盡管以人體動態為核心,但其動態形象的生成是不可能脫離燈光、布景、服飾、道具等因素而孤立存在的。歌德說:“眼睛的存在應當歸功于光。”這說明舞蹈對燈光的最基本要求是創造可視空間。舞蹈《綠》,在沒有任何舞臺背景的情況下,依然能將春的氣息演繹得淋漓盡致,它就靠上了各種追燈、射燈的效果。布景是舞臺構圖的氛圍渲染,如《別妻詩》用滿是文字的布景來襯托舞蹈主題,《奔月》用搖晃、畫有樹影的布景來揭示后羿醉酒的心境等等。而道具則為人體動態的有機延伸,舞蹈《女鐘馗》即是如此,一把折扇時為女子的琵琶,時為斬妖除魔的利劍;一物多用,一物巧用,使道具這一表現手段成為塑造人物的有機組成部分。服飾作為動態符號的外觀標志和其他舞美環節一樣是直觀的視覺藝術。在設計和選擇舞蹈服飾時,編導應學習美術的創作知識,提高美術的鑒賞能力,吸收美術創作的豐富營養,多看畫,看好畫。 總而言之,在舞蹈編導這一學問中,還有著很多值得大家去思考去探索的東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