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陰利港等沿江一帶盛行的九獅舞是民間藝苑的一朵奇葩。江陰日前制定了九獅舞的保護計劃,由江陰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導小組和文化部門負責管理、督導,對九獅舞的道具及演員服裝進行制扎和制作。目前利港鎮文化服務中心安排專人負責九獅舞的傳承和學習,九獅舞藝術中心正在籌備中,重新制扎九獅及演出服裝,精心挑選演員學習九獅舞。 江陰文化館的趙潤洲昨天對記者說,九獅舞在江陰可追溯到商朝,上世紀40年代,由江陰利港的趙國民整理并發揚,一直流傳至今。趙國民對該舞的陣形、隊形作了記錄,搜集整理九獅舞提供了第一手的文字資料。 記者尋訪了趙國民,已經79歲的他正巧不在家,據他的兒子趙小平介紹,由于受父親的影響,他在10歲就跟著父親一起參加九獅舞的表演活動,他說,九獅舞由九只長1.25米的雙柄獅及一個引球組成,9個表演者每人手中一只,由鼓、鈸、鑼、小鑼演奏出8種不同節奏的“元宵鑼鼓”,在熱烈的鑼鼓聲中,7只子獅環繞2只母獅歡騰跳躍,執繡球者穿插其中。舞至高潮時,隨著鑼鼓收點而靜場,造型組成“太平”二字。據悉,九獅舞的技術性極高,很多舞蹈動作中糅合了雜技動作。“藝中有技、技中有藝”,技藝并重是九獅舞動作的顯著審美特征。表演者均穿中式對襟上衣,燈籠褲,扎紅腰帶,扎頭巾,系飾紅絨球的頭帶,穿飾紅絨球的粉底皂靴。只是服裝顏色不同,引球人是有底鑲紫邊,舞獅人是淡黃底鑲大紅邊,頭巾顏色則與服飾相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