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下旬,中央民族大學舞蹈學院選送的舞蹈《翻身農奴把歌唱》,在第七屆中國舞蹈“荷花獎”民族民間舞大賽上展演。據悉,該舞蹈和貴州大學藝術學院選送的作品《古道行》獲群舞組“作品金獎”。(圖片來源:中國廣播網) 在第七屆中國舞蹈“荷花獎”民族民間舞大賽上,中央民族大學舞蹈學院選送的作品《翻身農奴把歌唱》獲群舞組“作品金獎”。編導徐小平介紹說,把中國古典舞的水袖融入到藏族舞蹈中是該作品最具創意和精彩的地方。 該賽事2009年9月23日至28日在貴陽舉行。大賽收到來自全國29個省、自治區、市,涵蓋了31個民族的300余個作品;比賽期間,全國19個省、18個民族的43件作品爭奇斗艷。經過3天角逐,共評定金獎7個、銀獎12個、銅獎17個。 藏族舞蹈《翻身農奴把歌唱》 50年前,西藏人民在政府的領導下實行民主改革,徹底廢除了黑暗落后的封建農奴制度,百萬農奴翻身做了主人。藏族舞蹈《翻身農奴把歌唱》以這段歷史為題材,用舞蹈的方式把西藏人民從束縛到解放再到心靈釋放的三段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袖子是情感的外化,舞蹈開始的時候,演員們用牙銜著袖子出來,就好像把他們那顆心輕輕銜了出來,短袖表現了他們受到束縛的心情,長袖展示了他們身體得到解放、心靈得到釋放的過程。”編導徐小平介紹說,把中國古典舞的水袖融入到藏族舞蹈中是該作品最具創意和精彩的地方,“藏族服裝的袖子一般沒這么長,不足以表達作品的主題,我要把袖子加長,長得像哈達一樣,充分表現西藏人民翻身做主人后想要歌唱的情感。” “它堅持了藏族舞蹈的屬性,而且有所發展,堅持了民族民間舞發展的三個原則,即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鮮明的地域特色和豐富的時代內涵。”中國舞蹈家協會理事寶向新評價道。 民族民間舞如何發展 2009年9月28日,由內蒙古民族歌舞劇院選送的作品《東歸兄弟》獲得群舞組表演金獎。當日,第七屆中國舞蹈荷花獎民族民間舞大賽頒獎晚會在貴陽舉行。大賽共產生金獎7個、銀獎12個、銅獎17個。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 在比賽的過程中,各位舞蹈界的專家、藝術家都提出了要保護和發展民族民間舞,提出發展民族民間舞應從本民族的土壤出發,靈感和素材要源于生活。 “根不能變,但枝可以發散,比如朝鮮舞可以吸收京劇和傣族舞蹈等其他藝術和舞蹈的元素,但是自身的韻律不能變。”池福子老師結合朝鮮舞舉了例子。 中國舞蹈家協會副主席刀美蘭說:“美的東西就要保留下來、要借鑒,不適合的就不能要,編導應該深入人民,深入基層,去體驗生活。”她回憶過去,“舞臺上就是兩束追光,服裝上頂多加一些亮片,簡陋得很,但我們保持著民族純潔、真實善良的東西。” 中國舞蹈家協會駐會副主席馮雙白提出了兩點建議:一是民族民間舞的發展要從孩子抓起;二是在保持民族民間舞原汁原味的同時,要進行舞臺創新,符合都市舞臺藝術的審美。據他介紹,為保護和傳承民族民間舞,中國舞協做了大量的工作,如推出了中國秧歌節,設立了花鼓燈藝術研發基地等。 “不是光學動作,要把人民的感情化作自己的感情。”這是中國舞蹈家協會名譽主席賈作光老師提出的希望。(文/張芬娟 圖/葉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