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新聞在線網6月11日消息:在歷史的長河中,新疆各族人民曾對中華民族舞蹈文化的發展作出過巨大的貢獻。無論是阿爾泰山、天山、昆侖山等山脈腹地發現的大量古老的巖畫,還是遺存至今的龜茲、高昌石窟群中的樂舞壁畫;無論是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的泥俑、木俑,還是蘇巴什古寺出土的舍利盒壁上的樂舞圖,處處都可以見到栩栩如生的舞蹈形象。據初步統計,新疆現在40多個縣市發現巖畫。分為天山以北、天山以南兩大系統,而以天山以北為主體。巖畫內容豐富多彩,概括起來大致可分為:原始宗教祭祀禮儀舞蹈、生殖崇拜舞蹈、動物模擬舞蹈、狩獵舞蹈、牧放舞蹈、戰爭舞蹈、自娛舞蹈和雜技表演等幾類。 殘存至今的石窟壁畫主要集中于古代龜茲地區和古代高昌地區。龜茲地區現存石窟九處,洞窟總數達五百余個。 出土的泥雕,木雕,絹畫,紙畫,麻布畫,木俑,泥俑等為我們提供了栩栩如生的樂舞形象。 它們不但記錄了生活在新疆的各個時期的子民們所創造的美麗輝煌的舞蹈藝術,也展現出了中原與西域樂舞文化交流互補、互相影響的美好畫卷。據史籍記載,以《龜茲樂》為代表的西域樂舞至隋唐之際步入鼎盛,并沿著絲綢之路東漸中土,還影響到了日本、朝鮮和整個東亞、東南亞地區。唐代,無論是在宮廷,還是在里巷民間,《胡騰》《胡旋》《柘枝》《合生》《蘇幕遮》《代面》《缽頭》等西域樂舞風靡一時,上至貴妃重臣,下至女伎百姓,人人喜愛胡舞。新疆古代之所以能擁有如此光輝奪目的舞蹈文化,正因為這里是一塊多民族馳騁的廣袤大地,古代西域的文化正是東、西方多民族文化交流、薈萃的結果。 千百年以來,新疆雖然經歷了各方面的演變,但豐富多彩的舞蹈文化卻代代相傳,被當代生活在新疆的各民族人民有變異地繼承了下來,并因此被世人贊譽為“歌舞之鄉”。由于各民族所處的地理條件、生態環境、生存依托及生產方式、生活習俗的不同,當代新疆的民族民間舞蹈大致可以被分為三種不同類型的舞蹈文化,即綠洲舞蹈文化、草原舞蹈文化和高原舞蹈文化。 綠洲舞蹈文化以維吾爾族為主要代表。維吾爾族具有豐富的傳統舞蹈蘊藏。綠洲舞蹈這種類型的文化,是建立在較豐足的物質和多種生產方式的基礎上的。艱苦的生存環境,樂觀的性格,使得綠洲人對音樂、舞蹈有著特殊的愛好。痛苦時以歌聲撫慰心靈,歡樂時以歌聲抒發豪情,抗爭時以歌舞鼓舞斗志,豐收時以歌舞以示慶祝,音樂舞蹈成為綠洲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維吾爾族民間舞蹈基本上可分為三大類:一、群眾娛樂舞蹈。二、表演性舞蹈。三、宗教祭祀性舞蹈。在表演形式上又可分為單人、雙人、集體以及歌舞表演和歌表演等幾種。 群眾娛樂性舞蹈如“賽乃姆”、“刀郎舞”,表演性舞蹈如持具舞、模擬舞(包括對動物的模擬和對人類勞動生活等動作的模擬)、競技舞、化妝舞,載歌載舞的萊派爾、埃提西希等,都可以在各種“麥西來甫”活動中見到。由于大型群眾性歌舞聚會的經常舉行,維吾爾族的各類傳統音樂都有著向套曲化方向發展的趨勢,最終形成了融歌、舞、樂于一體,被人們譽為“絲路明珠”、“華夏瑰寶”的大型套曲――木卡姆。“薩曼舞”、“匹爾”、“夏地亞納”等源于宗教禮儀的舞蹈經過重新整理和改造,也演變成了節日里的群眾性舞蹈,有的被搬上舞臺,成為久演不衰的保留節目。 草原舞蹈文化以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和蒙古族為代表。由于草原人世代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草原舞蹈文化是建立在遷徙動蕩的牧業經濟基礎之上的。長期的游牧與狩獵生活使得草原舞蹈文化多以表演放牧生活、模仿動物、模擬生活勞動的自娛性舞蹈為主。以形成于3000多年以前的新疆巖畫為源頭,新疆各民族的草原舞蹈文化世代傳承,總的內容和風格并沒有根本改變。當代哈薩克族的民族舞蹈《卡拉角勒哈》(黑走馬)《鷹舞》《熊舞》《搟氈舞》《繡花舞》《梳妝舞》等對草原舞蹈文化來說具有著典型的意義。 高原舞蹈文化以塔吉克族為代表。塔吉克族是中亞最古老的土著民族之一,新疆境內的塔吉克族被稱作“高山塔吉克人”,世代居住在號稱“世界屋脊”的帕米爾高原。他們兼營農業和牧業,過著比較分散的定居生活。塔吉克民族素有“鷹的民族”、“帕米爾雄鷹”等美稱,“鷹”在塔吉克人的心目中占有著十分特殊的地位。有學者認為,鷹的形象曾是塔吉克民族的先民們頂禮膜拜的原始圖騰。因此模擬山鷹翱翔的動作成為塔吉克族民間舞蹈的代表性動作。塔吉克族舞蹈多用7/8、5/8節拍,不斷重復和延續的節奏韻律形成了塔吉克族舞蹈特有的舞步和韻味。 除了上述三種主要類型的舞蹈之外,生活在新疆的漢、回、錫伯、滿、達斡爾、塔塔爾、俄羅斯等民族也都有著獨具特色的舞蹈文化。十三個民族豐富多彩的音樂、舞蹈,共同構成了絢麗燦爛的新疆樂舞百花園,在中華民族的藝壇中風騷獨領,散發出誘人的芬芳。 為了有效保護舞蹈文化資源,我們應采取以下措施: 1、國家應制定相應的法律條文,像保護“物質文化遺產”一樣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2、保護好各民族民間傳統舞蹈文化的生態環境,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保護區。 3、為傳統舞蹈傳承人創造必要的傳承條件。授予他們以特殊榮譽,給予他們以特殊待遇。 4、更深入地做好對蘊藏在邊遠地區(特別是交通不便的偏僻山村)與各民族、各地區特有的生產方式和習俗結合緊密的“深層的民族民間舞蹈底蘊”的搶救挖掘工作。 5、充分利用現代化高科技手段保存已搜集積累的各民族傳統舞蹈圖像資料。 6、加強研究工作,特別要重視對本地傳統舞蹈文化的研究。 7、盡快地把已經面世的對于傳統舞蹈文化的研究成果引進藝術創作和藝術教學,組織原生態傳統舞蹈的傳承人走進課堂,直接參與藝術教學。 8、以短期和長期培訓相結合的方式分期分批地對編導、教師、演員、學員進行本地傳統舞蹈文化的培訓和教育,加深年輕一代對新疆各民族舞蹈文化的了解和認識。 9、組織由原生態傳統舞蹈傳承人組成的小型表演團體走出國門,通過交流,向世界宣傳新疆豐厚的民族民間舞蹈文化資源。同時,還可以起到推動、促進當地民間舞蹈保護傳承與發展的作用。 “傳統是一條河流”就是強調任何文化的傳統都是一個在不斷發展著的“變體”,而不是一個僵死的、停滯不前的“固體”。但是,任何的創新都應該以繼承優秀傳統文化為前提,任何的繼承也都是創新的準備,從而服務于創新才能顯現其價值。 我認為,恰恰是因為有了民族特色、地域特色,新疆各民族傳統舞蹈文化所表現的民族精神、氣質和特有的藝術審美心理,其豐富的表現形式乃至眾多鮮明、生動、豐富、多變的動作、神韻,都是世界上任何舞蹈藝術所不可能替代的。我們的任務就是要融入到各民族人民的生活中去,了解他們的思想、追求、需要,并真正深入到新疆各民族傳統舞蹈文化之中,發掘、捕捉、探求它所特有的審美心理、深層內涵、結構形式和特有的風格韻律、動作語匯,并認真地進行研究、總結,而不僅僅停留在舞蹈動作上的表層借鑒,才能使新疆各民族舞蹈文化得到更好的繼承與發展。 文章來源: 新疆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