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愛蓮,著名舞蹈家、教育家。歷任陳愛蓮藝術團團長,北京市愛蓮舞蹈學校校長,中國歌劇舞劇院舞蹈家兼編導、教員。第六屆、第七屆、第八屆、第九屆、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舞蹈家協會副主席、顧問,中國致公黨中央委員、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協會理事、中國人口文化促進會理事、中國印尼經濟文化交流協會理事、中國演出協會理事、中國田漢基金會理事。中國社工協會公益委員會副主任。 陳愛蓮,廣東番禺人,1939出生于上海。1952年從上海一心孤兒院考入中央戲劇學院附屬舞蹈團。 1954年考入中國第一所舞蹈學校一一北京舞蹈學校,1959年各科均以全優的成績畢業。同年主演了中國第一部芭蕾舞與中國舞蹈相結合的舞劇《魚美人》而一舉成名。成為當時中國最年輕的舞蹈家之一。 1959-1963年,任北京舞蹈學院畢業班教員,從事了四年教學工作。在此期間,曾參加了"中國古典舞教學法"的編輯工作,并向全國教師示范表演此教材。1963年調入中國歌劇舞劇院任主要演員。 從1957年起,先后主演了舞劇《張羽與瓊蓮》、《魚美人》、《紅旗》、《白毛女》、《小刀會》、《文成公主》、《紅樓夢》、《牡丹亭》、《繁漪》、《霸王別姬》等,是中國主演舞劇最多的舞蹈家。 1980年,舉辦了新中國首次個人舞蹈晚會一一《陳愛蓮舞蹈晚會》,至今上演數十余場,她運用了中國古典舞、芭蕾舞、中國舞、中國民間舞、外國民間舞及現代舞的表現手法創造性地進行了表演,成功塑造了古、今、中、外十個性格鮮明的女性形象。她的表演精巧、優美、情舞并茂,受到了廣大觀眾和文藝界的高度評價。 從1957年起曾在國內外表演過: 獨舞:《春江花月夜》、《燈舞》(蒙古舞)、《打鼓舞》(維吾爾族〉、《魚舞》(傣族〉、《水》(傣族)、《敵后交通員》、《夢歸》、《劍器舞》、《拍球舞》(印度〉、《天鵝之死》(蘇聯芭蕾舞)、《霓裳羽衣舞》、《奴隸之歌》(藏族〉;雙人舞:《弓舞》、《蛇舞》、《流浪者之歌》、《西班牙雙人舞》、《魚美人三幕雙人舞》、《黃昏》、《鄉間小路》、《快樂的年輕人》、《草帽歌》以及女子舞蹈:《草笠舞》、《采茶撲蝶舞》、《草原女民兵隊》、《紅綢舞》、《繡金舞》等。 陳愛蓮代表中國舞蹈家參加了芬蘭舉辦的第八屆世界青年聯歡節,表演了《春江花月夜》、《蛇舞》、《弓舞》、《草笠舞》四個舞蹈,一舉獲得四枚金質獎章;獨舞《霓裳羽衣舞》獲全國第一屆舞蹈比賽特邀舞蹈家優秀表演獎;《陳愛蓮舞蹈晚會》獲文化部一等獎;舞劇《文成公主》獲表演一等獎。1987年陳愛蓮舉辦了第二臺《陳愛蓮舞蹈專場晚會》,嘗試了中國傳統舞蹈與現代舞蹈相結合,取得了成功。 陳愛蓮曾創作、編導主演了舞劇《牡丹亭》獲廣東省藝術節一等獎。還創作、編導了舞蹈《敵后交通員》、《繡金匾》、《黃昏》、《東方曲》、《快樂的年輕人》、《彩練當空》等。其中《彩練當空》獲2001年華北五省市暨北京第七屆舞蹈大賽編導一等獎。 自1980年以來,陳愛蓮曾在山東省、山西省、東北等地及上海舞校、廣東舞校、北京大學、外語學院、郵電學院、輕工業學院、天津南開大學等各省市舞協和大學進行講學和示范表演,所到之處都受到了熱烈的歡迎和高度的評價。被聘為南開大學和海南大學藝術系教授、王昆藝術學院教授。 陳愛蓮曾在中國最有權威的報刊《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北京日報》、《北京晚報》、《舞蹈研究》、《文化與生活》、《舞蹈》,等發表過"論中國古典舞的繼承和發展","無聲的語言"、"談《蛇舞》"、"化舞為情、以情為舞"等舞蹈論文及評論文章。1982年出版了自己的小傳《我是從孤兒院來的》。 1989年中國文化部批準了中國第一個以個人名字命名的藝術團一一陳愛蓮藝術團,陳愛蓮任藝術總監和團長;1991年率團出訪過美國和香港,為安徽水災和紐約華人社團籌款義演;1992年率團訪問澳門,為第二屆全國殘疾人運動會籌款義演,得到美國和澳門人士的好評;1995年經文化局和市教委批準成立了陳愛蓮舞蹈學校,陳愛蓮任校長;1997年陳愛蓮個人出資近百萬再度復排了大型民族舞劇《紅樓夢》。 通過以上五十四年的豐富的藝術實踐,陳愛蓮形成了自己的鮮明的藝術特色,成為中國最有影響的舞蹈藝術大師之一。她曾多次做為中國藝術團的首席舞蹈家出訪過:蘇聯、美國、法國、西班牙、比利時、德國、丹麥、芬蘭、瑞典、意大利、挪威、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港澳等數十個國家和地區,她所表演的舞蹈受到了廣大觀眾的歡迎和輿論界極高的評價,認為陳愛蓮的舞蹈:"是無法用語言形容的藝術"、“天衣無縫、精彩絕倫”。她本人被稱之為"東方舞蹈女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