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史詩·音樂舞蹈史詩 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核心是史詩。史詩的美學狀態,主要訴諸音樂舞蹈,所以叫音樂舞蹈史詩。 音樂舞蹈史詩的舞蹈,則幾乎統領了史詩表演的全部視覺呈現。從第一個出場人物的舉手投足,直到史詩結束時舞臺形象的最后一個藝術動作,舞蹈無所不在。它是將音樂充分視覺化的關鍵,是將一切視覺元素整合成氣韻生動的意境的樞紐。舞蹈之于音樂舞蹈史詩的重要性,舞蹈之于音樂舞蹈史詩的使命,都在于此。 二、《復興之路》舞蹈敘事美學形態的基本點 總導演張繼鋼認為,藝術要表現的不是物理真理,而是情感真理。 張繼鋼所謂“情感真理”,是指折射著生活本質內容的情感,不是偶然的、零碎的,或者可以做做出來的種種亢奮情緒。情感真理,是和深遠的事物緊密關聯的,和理性的思考糾葛在一起的情感狀態。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要把握的“情感真理”來自兩個層面。 1.今天華夏兒女的情感。 在新中國60年華誕推出的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始終洋溢著今天的華夏兒女對祖國的深沉情感——“那是一整晚滿懷深情的歌唱”,充滿高貴的儀式感。169年的史詩敘事,應當在這樣的歌唱中源源涌出。 2.民族奮斗歷史的集體情感。 169年的歷史,波瀾壯闊,紛紛揚揚,多少事,兩個半小時的史詩,如何從容道來?核心創作團隊在反復醞釀中漸漸達成共識:集中點在民族奮斗歷史的集體情感。 這兩個“情感真理”,構成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強大的內在脈絡,構造了巨大時空跨度上的巨大情感張力。 三、舞蹈敘事得以展開的宏大的復合空間結構 讓史詩品質先聲奪人,基本的舞臺空間一開始就坦坦蕩蕩地裸呈給觀眾: 大臺階——從下而上、從前而后直到舞臺頂端,這是一個充滿廣場儀式感的抒情性美學空間,始終處在2009年10月當下;合唱隊在上面面對舞臺上層層展開的史詩內容,一整晚深情地歌唱。 大斜面舞臺——從深邃的背景中傾斜伸出,宛如歷史之路。這是一個舞臺表演的敘事性美學空間。169年的種種重大歷史場景,波瀾壯闊地一幕幕呈現出來。 兩個美學空間的復調構成,兩端完美結合、同時呈現,各自的特質都分別更突出。它創造的間離效果讓觀眾大大超越舞臺情境,激發起萬端感慨。在兩重天地間,史詩的品質兀地拔起。 這是兩層“情感真理”得以在舞蹈敘事中展開的宏大的復合空間結構。 四、歷史經典表情的概括凝練 史詩的品質兀地拔起,史詩的具體呈現,終究還需一場場推出。史詩的舞蹈敘事,關鍵在對歷史節點上民族集體情感的經典表情的高度概括和有力呈現。《復興之路》5個章節,33個節目,成為節目單體的舞蹈26個。26個歌舞,就是民族奮斗歷史“情感真理”26個凝結的經典表情。 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舞蹈敘事最突出的特質,就是創造了更具概括性、更具多義性的舞蹈意象復合結構。 這樣的舞蹈意象復合結構,首先是基礎性舞蹈意象的挖掘,然后是通過多種靈活的舞臺呈現構成方式,對挖掘出的基礎性舞蹈意象尋求極限擴展,由此獲得充分詩化的、意味深長的意義復合。 基礎性舞蹈意象的挖掘,在張繼鋼的藝術呈現技術體系里,通常叫“原點意象”。原點意象,是一個含意深遠、充滿暗示能力、蘊藏豐富的形象擴展潛能的隱喻之象。高度概括、凝練如“針尖上的黃金”的原點意象,星羅棋布于26個歌舞節目中。比如,歌舞《曙色》中的“憤怒吶喊”,舞蹈《點燃朝霞》中的“秘密傳槍”,歌舞《呼喚》中的“生命接力”等等。 “憤怒吶喊”是五四前后國民情緒的經典表情。當“憤怒吶喊”由一個人的姿態擴展成630人的堆積,擴展成如此浩大堆積中層次錯落迭出的“憤怒吶喊”的變化,極限的沖擊力就形成了,歷史就在這樣的呈現中令人震撼地定格。 南昌起義,中國共產黨首次明確“抓住槍桿子”,建立自己的獨立武裝。音樂間歇的突發令人心驚,起義軍方陣在“秘密傳槍”,起義的情景傳神地濃縮在這樣一個細節里。當與“秘密傳槍”密切相關的其它舞蹈元素,如“機警的觀察”、鏗鏘的“拉槍栓”,漸次疊入、遞進,緊張的氣氛已經逼得人透不過氣。 汶川大地震的大不幸,同時也是國民良知的大激發、大檢閱。歌舞《呼喚》,在“一聲高,一聲低”的切切呼喚中,舞蹈場景呈現著源源不斷的“生命接力”——相似的舞臺調度下救援者們不間斷地交替補位,為走出死亡威脅的黑暗、走向生命光明的紅衣女孩,鋪就了持續延伸的救援之路。“生命接力”的意象,遠遠超越了簡單的現場再現,凝練成了一個旨意深遠的隱喻。 五、舞蹈意象復合結構的意義復合 基于習慣大信息量傳達的當代觀眾審美經驗,《復興之路》的舞蹈敘事,創造了多重舞蹈意象自由組合構成、相互交映生輝的意義復合表現。 如獨到的切入角度和轉合關系帶來的意義復合。序《我的家園》,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廣袤無垠的大地和地平線上的耕耘人家。一開始,就將169年歷史植入更宏觀的五千年中華文明的文化背景中去觀照,為隨后的一幕幕場景,奠定了更深沉的氣質和更深遠的意味。 又如,相關卻不同的舞蹈意象在不同的空間位置同時呈現,構成多層次的彼此呼應,帶來了意義復合的延伸。辭賦《山河祭》,清政府從大臺階上往下展放屈辱條約;接著,仿佛跨越時空的華夏先哲白衣老人,挺立在大臺階頂端中央悲愴疾呼;下面的“歷史之路”斜面舞臺上,覺醒的仁人志士相繼涌出……儼然八面來風,吹送的卻是當時歷史紛紜迷茫的痛苦。舞蹈《呼喚》,“生命接力”的舞蹈在斜面舞臺上展開著;四周車臺上,則是深深關切的人群;最外圍,是大臺階上合唱隊演出對當下的關懷。一層層像洋蔥一樣往中心包裹,新時代共和國對每一個普通國民生命的終極關懷,得到了非常強烈的表現。 六、結語 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的創作,在其所涉及的諸種藝術元素中,可以說,舞蹈取得的成績最突出。它的銳意創新,它已經能夠深深滲入史詩宏大敘事而豪不自矜的成熟,它以舞蹈意象復合結構延展意義的卓有成效,足夠說明,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舞蹈敘事的美學品格,體現了新時代的藝術積淀在舞蹈藝術上的大幅度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