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標準交誼舞作為一項高貴優雅的運動,不但可以調適現代人忙碌的生活,舒展身心, 并且有良好的社交功能。由于她實質上代表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文化和經濟水平,世界各國各地區競相提倡,風行日盛,我國自一九八六年正式引進后,隨著這幾年的大力推廣,發展迅速。 1986年,文化部宣布成立了中國國際標準舞學會,并舉辦了第一屆全國國際標準舞會演,由此每一年舉辦一屆,(廣東選手已連續獲8屆職業最高級別摩登舞冠軍)十多年的風風雨雨,一代人的辛勤耕耘,如今,國標舞事業成為我國各級政府關心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大項,從1998年開始,國標舞將被列入中國文化部“荷花獎”的評獎單項,國標舞事業從此又將開辟一個嶄新的篇章. 在政府的關心和指導下,全國各省市(包括一些中小城市)都成立了國際標準舞協會,跳國標舞,學國標舞的人越來越多。北京電視臺播放的國際標準交誼舞教學節目收視率很高,有關人員保守地估計,北京就有80萬至100萬人喜歡跳交誼舞,而且跳舞的人越來越年輕化。近年來,廣州、北京、上海、鄭州、南京、哈爾濱、武漢、重慶、寧波、深圳、南昌等地國標舞事業發展迅猛. 國際標準交誼舞包括拉丁舞和摩登舞兩大系列共10個舞種。 摩登舞(Modern Dance)包括華爾茲、維也納華爾茲、探戈、狐步和快步舞。 拉丁舞(Latin Dance)包括倫巴、恰恰、桑巴、捷舞和斗牛舞。 每個舞種均有各自的舞曲、舞步及風格。根據各舞種的樂曲和動作要求,組編成各自的成套動作。 簡介 國際標準舞起源于古代土風舞,經歷對舞、圈舞、行列舞、集體舞等演變過程,并與歐洲貴族在宮廷舉行的交誼舞會結合,成為流傳廣泛的社交舞。法國大革命后民間開始流行。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人將該舞蹈散播到全球各地。
1904年,英國皇家舞蹈教師協會成立。 19世紀20年代,英國皇家舞蹈教師協會發起開始研究傳統宮廷舞、交誼舞及拉美國家的各式土風舞的基礎上,將當時歐美流行的舞姿、舞步、方向等整理成統一標準,制定了有關舞蹈理論、技巧、音樂、服裝等競技的標準。 1925年,正式頒布了華爾茲、探戈、狐步、快步四種舞的步伐,總稱摩登舞。 1947年在德國柏林舉行第一屆世界標準交誼舞錦標賽。 1950年,英國世界舞蹈組織(ICBD)于英國黑池主辦了首屆黑池舞蹈節(Blackpool Dance Festival 1950),并把規范后的舞蹈命名為國際標準舞,以后每年的5月底,在黑池舉辦一屆世界性的大賽。 之后摩登舞中又增加了維也納華爾茲。 1960年,非洲和拉美一些國家的民間舞經過了規范加工后,又增加了拉丁舞的比賽,包括五種舞:倫巴、恰恰恰、桑巴、牛仔、斗牛。 1992年國際標準舞被列為奧運會表演項目。 隨后國際標準舞又稱為“體育舞蹈”,被計劃納入體育運動項目。 1997年9月4日,擁有74個會員國的國際舞蹈運動總會(International Dance Sport Federation)正式成為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會員。 2000年國際標準交誼舞再次成為悉尼奧運會表演項目。 國際標準交誼舞于20世紀30年代傳入中國,80年代發展較快。 1987年舉辦首屆中國國際標準交誼舞比賽。 1991年舉行了首屆中國體育舞蹈錦標賽。 2008年國際標準交誼舞將成為北京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