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1年前,唐朝書法家、書法藝術理論家孫過庭,對書法家技巧和藝術的發展過程,做了經典的總結,提出了“平正——險絕——平正”之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書法家提高技巧和藝術的辨證過程。 對于學習書法藝術,孫過庭在《書譜》中云:“若思通楷則,少不如老;學成規矩,老不如少。思則老而逾妙,學乃少而可勉。勉之不已,抑有三時;時然一變,極其分矣。至如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知險絕,復歸平正。初謂未及,中則過之,后乃通會。通會之際,人書俱老。” 就是說:說到深入思考,領悟基本法則,青少年不如老年人;要是從頭開始,學好一般規矩,老年人不如青少年。研究探索,年紀越大越能得其精妙;而臨習苦學,年紀越年輕愈有條件進取。勉勵進取不止,須經三個時期;每個時期都會產生重要的變化,最后使書藝達到極高境地。例如初學分行布局時,主要求得字體平穩方正;既然掌握了平正的法則,重點就要力追形勢的險絕;如果熟練了險絕的筆法,又須重新講求平側欹正的規律。初期可說還未達到平正,中期則會險絕過頭,后期才能真正實現平正,書法藝術臻于老成階段,那么人也進入老年時期。 同樣,這一經典的論述,也適用于其它藝術門類的學習,對于各種藝術的學習和研究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因為對藝術的理解和貫通,是有其一致的基本的規律,這個辨證的過程,早在1341年前,我們的先人就給我們指出來啦。毋庸置疑,對國標舞藝術的學習和理解,也必然地經過這樣的辨證過程。即:“平正——險絕——平正”,但并不是每個學習藝術的人,都能經過,或者說,都能堅持走完這個艱辛的奮斗歷程! 誠然,說到對國標舞藝術的學習,目前,我國在改革開放30年來,各行各業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風起云涌的經濟發展大潮,也帶來了文化藝術的高速進步,作為喜聞樂見的、由英國人組織開發的、風格獨特、深具美感的西方舶來品,深受人們喜愛和崇尚。從休閑廣場到娛樂場所,從社區到機關學校,從業余愛好到高校專業設置,對國標舞,特別是摩登舞的熱愛與日俱增,關注這個藝術的群體人數超過了任何一個國家。由此,在我國形成了極大的市場,各路國外教練紛至沓來,各種比賽名目繁多,冠軍頭銜多如牛毛;國內專業、職業院校積極開課,各種培訓機構林立,培訓班、游方教師到處授課,可謂一片繁榮景象。 當然,這種現象的積極意義是值得肯定的,但令人擔憂的是,由于我國對這項藝術的引進和研究起步較晚,國內缺乏健全合格的學習培訓體系,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嚴重不足,更沒有完備的、科學的、講究藝術規律的理論體系。這些情況,都嚴重阻礙了國標舞藝術的深入健康發展。 說到學習,由于缺乏對這類藝術文化層次的了解,再加上習舞者的文化水平參差不齊,綜合素質較低,對技術和藝術的理解有很大的偏差,頭疼醫頭,腳疼醫腳,刻意模仿,描頭畫角,只得其形,不得其神,致使我國這項藝術發展遇到了難以突破的瓶頸問題,應該引起有關方面和有志于國標舞事業的各類人士的高度重視。 正如孫過庭《書譜》中所說,對藝術的學習,年紀大的人,在理解能力上有優勢,深入思考,領悟基本法則,青少年不如老年人。的確,我們的國標舞業余愛好者中,大部分是成年人,本來是應該在發揮理解力的優勢上多下功夫,但他們大部分在青少年時代,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特別是處在文化大革命中的青少年,就是現在的中年人,即使在70、80年代,面對精英教育的年代,也是有極少數的人才能受到高中、大學的教育。所以,在業余群體中,能深入思考,有領悟能力的人也極其稀少,不是他們不去思考、理解,而是缺乏思考和理解的本錢和功底。 對青少年來說,要是從頭開始,學好一般規矩,老年人不如青少年。是的,在抓國標舞藝術的學習進程中,我國的確是走在了亞洲其它國家的前頭,在北京舞蹈學院,以及其它高校相繼開設了國標舞的本科教育,目前,北京舞蹈學院又進行了碩士研究生教育,這是我國發展國標舞事業的希望所在。 “ 勉勵進取不止,須經三個時期;每個時期都會產生重要的變化,最后使書藝達到極高境地。例如初學分行布局時,主要求得字體平穩方正;既然掌握了平正的法則,重點就要力追形勢的險絕;如果熟練了險絕的筆法,又須重新講求平側欹正的規律。”正如像書法藝術的學習一樣,不論你是年老的,或是青少年,在學習國標舞藝術的時候,在刻苦努力、積極進取的基礎上,必須經過三個時期的發展過程,才能夠才能達到藝術的高度,否則,不能成為成功者,你所從事的也不能稱為藝術。 一是,初學分布,但求平正“初學分行布局時,主要求得字體平穩方正”。初學舞蹈時,主要的任務是,要依據舞蹈藝術的本身規則、規范、準則,按照教科書以及舞蹈老師的嚴格要求,一步一步,一個動作一個動作,每一個環節都要認真理解和做到標準,一絲不茍,求得平正和穩定,打下堅實的基礎,擁有豐富牢固的基本功,為走得更遠創造條件。如在摩登舞的學習訓練中,從姿態開始,身體和步伐的啟動、延伸、移動,以及各種舞蹈元素的運用;從身體素質、形體訓練到專項基本舞步型的訓練;從動作原理、舞蹈風格、文化背景,到音樂理解、藝術欣賞等等,做好入門的各項功課,基本理論要正確,概念要清楚,實踐會運用。 二是,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然掌握了平正的法則,重點就要力追形勢的險絕”。有了良好的基本功,掌握了基礎的理論和規范,下一步的重點工作就是,追求舞蹈的藝術表現力,極力表現舞蹈的風格特征,極力去創造一個又一個危險,追求身體舞動的臨界狀態,若危若安,創造大美。這里不能忽視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極其強調舞者的自身的修養,強調舞者品性修養對于提高舞蹈藝術水平的重要性,作為舞者要“近取諸身”,所以,舞者的性情思想將直接反映到舞蹈藝術作品中,舞者只有“務修其本”,才能舞動出絕妙的舞蹈來。 三是,既知險絕,復歸平正“如果熟練了險絕的筆法,又須重新講求平側欹正的規律”。要正確認識這一階段的平正,它和入門階段的平正有著本質的不同,是達到一定高度時,“法”的大山會變得越來越小,即“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雖然此時“山小”了,“法淡”了,但“法”不僅有,還是很豐富的,只不過作者對法的運用已得心應手,復歸自然罷了。是高山之顛的平正,即是孔子所說的,“從心所欲,不逾規”,已經到達非常高的藝術境界了。這時,舞者的情感要符合舞蹈的內容的特點,同時要運用不同的藝術手法表現不同的情感。在這個基礎上,還要加上風神、妍潤等審美方面的要求,才能達到舞蹈藝術美的境界。 國標舞藝術有其獨特的審美特點,那種僅僅是娛樂、或是鍛煉鍛煉身體、或是為舞蹈而舞蹈、或是為技術而技術的錯誤觀點和偏見,沒有將其提高到藝術的高度,不將其提高到美學的高度,都是應該受到批駁的。國標舞藝術具有形質美、流動美、線條美和性情美,可以“達其性情,行其哀樂”,因此是一種高級的審美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