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劇《銅雀伎》劇照 點擊此處查看全部娛樂圖片 本報訊(記者李洋) 3月20日至22日,北京舞蹈學院為了迎接自己的55周歲生日,將在保利劇院推出24年前該院孫穎教授潛心創作的漢唐古典舞代表作――《銅雀伎》,以此舞探討中國古典舞如何尋找民族文化特征。 漢唐古典舞是以中國古代文明史中最輝煌的漢唐精神和藝術氣質為審美主干,以漢唐樂舞文化傳統和明清以來戲曲舞蹈形式為支點創建的中國古典舞學派。30多年前,孫穎潛心研究無數漢唐樂舞伎的畫像、石刻、木俑、陶俑,逐步建立起了漢唐古典舞的理論體系,隨后又編創了大型舞劇《銅雀伎》。《銅雀伎》描寫了曹操死后,遺令銅雀臺的銅雀伎一律活人陪葬的悲劇,通過《鼓舞天成》《鼓舞易人》《鼓舞分離》等5部分表現了人物的悲歡離合。全劇不夾雜芭蕾動作,不抄襲現代舞思路,廣開民族資源,追尋民族形式和風格,可謂獨樹一幟。 據考,漢代有種曠世獨有的舞蹈形式叫“踏鼓舞”,舞伎穿著珠屣在平放于地的鼓面上,一面用腳打擊節奏一面鼓上鼓下騰躍舞蹈。該劇不僅挖掘繼承了這種舞中奇技,還以此作為全劇的主題舞蹈。男主角衛斯奴擊手鼓,女主角鄭飛蓬則踏地鼓,珠聯璧合技藝相共隱喻著手足不分之情,避免了中國舞劇的雙人舞通常取自芭蕾托舉的單調。 如今已經81歲的孫穎還記得24年前該劇首演時曾遭到 “女性不俏麗嫵媚 ”的質疑。他認為,中國古典舞一定要源于本民族的歷史文化,漢代藝術審美曾被魯迅說為“宏放”,他自己通過對文物的考察也發現,漢代女性的美與宋元之后完全不同,粗拙卻充滿活力。也許,觀眾走進劇場后,才能真正感受到那震撼人心的漢魏風骨。RJ1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