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萍 點擊此處查看全部娛樂圖片 商報記者 陳和生/文 周仁濤/供圖 接到楊麗萍的電話時,她正在武漢機場,要趕往深圳參加發布會。作為《云南映象》的姊妹篇,楊麗萍正帶著打擊樂舞《云南的響聲》進行全國巡演。6月23日至25日,將在河南藝術中心大劇院上演的《云南的響聲》會讓觀眾感受到云南人文的衍生態之美。因為楊麗萍說了――不該響的都會響,太神奇了。 上百種樂器搬上舞臺 《雀之靈》、《云南映象》、《藏謎》,楊麗萍的每一部作品都有不錯的市場。聊起《云南的響聲》的創作初衷,楊麗萍說:“打擊樂太有意思了。” 《云南的響聲》運用了上百種云南的樂器,呈現出幾百種自然的聲音。楊麗萍笑說,葫蘆絲、蘆笙,還有造型奇特的“小笛子”,甚至牛鈴鐺、一片普通的樹葉,都是演員手中的樂器。有一位演員用手指按著樹葉,就能吹出《五朵金花》的歌曲。演員們除了繼承了少數民族原汁原味的樂器演奏外,還發明了不少東西:比如5米長的竹子,一男一女兩位演員分別在兩端吹響。 楊麗萍說,《云南的響聲》中表現云南大山里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婚喪嫁娶等各種聲音,更表現了城市里的人們早就陌生了的自然的聲音。比如小河流水的聲音、牛脖子上的鈴鐺聲,還有很多“無聲”的聲音――蝴蝶扇動翅膀、玉米拔節、蝗蟲啃咬麥子。在舞臺之上,該響的都響了,不該響的也都響了。 衍生態不改云南本色 在之前楊麗萍的所有作品中,都冠以“原生態”的名頭。《云南的響聲》則給大家帶來一個新鮮名詞――衍生態。 楊麗萍解釋說,之所以是“衍生”,是因為“響聲”中有很多演員的創作成分。她說:“比如一根長竹以前只有2米,現在變成5米了,鉆出孔來兩個人吹,就像小河流淌的聲音,是我們的彝族演員羅羅拔四發明的。之前在《云南映象》里表演過煙盒舞的蝦嘎,以前玩的都是老輩人傳下的老打法,他現在玩煙盒已經出神入化了,這次也會有新的表演。” 楊麗萍說,“響聲”中呈現的是云南人的生命和情感、人與人之間心靈的撞擊,“我們的表演不在乎你跳了多高、轉了多少個圈,而是要跳出我們自己的味道”。因此,“響聲”雖然加入了演員的創作,但“依然保持著云南文化的靈魂和原則,我們的魂魄不會丟”。 在《云南的響聲》中,楊麗萍將向觀眾展示三段舞蹈。最令楊麗萍感悟的是“催生”那場舞蹈,她說:“這場戲表現的是女人臨產,一直讓我感動。女人生孩子,如過鬼門關,生死難卜,所以民間有歌謠說:人生人嚇死人,娘奔死兒奔生。” 收集樂器含百年文物 在《云南的響聲》中,不再有貫穿整篇的故事,只是在打擊樂中穿插了幾個舞蹈,更多的是展現樂器的自然魅力。 楊麗萍說,云南有很多民間音樂是以自然的聲音為主題的。比如《蝗蟲翻山》描述的是成群的蝗蟲飛來的場景,《風吹樹葉打》模擬的是樹葉在風中互相拍打的聲音。為了呈現這些“響聲”,楊麗萍花了9個月的時間去收集樂器。整個演出中間沒有管弦樂伴奏,全是最自然的現場演奏,有的聲音還非常細微,光收音的話筒就用了好幾十個,錄音師都說這完全是對收音的考驗。 從邊遠山村部落里收集來的樂器中,不乏百年文物。比如楊麗萍在采風途中見到的3米多高的大鼓以及整棵樹雕成的鼓,它們都有上百年的歷史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