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網2月1日訊 1月29日和30日晚,由著名舞蹈家楊麗萍帶來的大型衍生態打擊樂舞《云南的響聲》在煙臺大劇院上演,奇思妙想的舞臺燈光布景、極富表現欲的演員表演以及大量原生態樂器發出的響聲,交織成一場似真似幻的奇妙世界。其中,楊麗萍三次登臺,表演的催生舞、甩發舞等震撼演出為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演出結束之后,記者在化妝間見到了這位極具傳奇色彩的白族“孔雀王”。 《云南的響聲》很“阿凡達” 與楊麗萍面對面,第一反應是50多歲了還如此年輕美麗,似乎歲月忘記在她的臉上刻上痕跡;二是不敢相信那個肢體張力能夠撐滿整個舞臺的魅影,在舞臺下卻是如此的瘦小,身高1.60米,體重只有40來公斤……煙臺觀眾的熱情讓楊麗萍很興奮,一邊卸妝一邊笑著說:“一點不累,我還沒跳夠呢!” 《云南的響聲》是繼《云南映象》、《藏迷》之后,楊麗萍推出的第三部大型舞臺作品,被定位為“衍生態”,楊麗萍首先對這個概念進行了解釋:“原生態的《云南映象》,表演的都是云南民間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歌舞。而《云南的響聲》的定位是‘衍生態’,是新一代的歌者舞者在傳統歌舞的基礎上,通過大膽想像創造出來的。” “通過化緣的藏缽,表現嬰兒在母親肚子里那種神秘的胎心音,通過將谷子撒在簸箕上模擬由小到大的雨聲,以及僅僅用一只佤族的獨弦琴來表現鋪天蓋地的蝗蟲,這些都是過去沒有的。” 楊麗萍說:“你們不覺得,《云南的響聲》中的很多場景與電影《阿凡達》非常相似嗎?那種對傳統的東西最純粹最質樸的藝術表現。”對于這場純民間樂器的交響樂,楊麗萍覺得觀眾在欣賞時完全不會有障礙,“那些聲音就像是鳥的叫聲,雖然不懂它們在說什么,但都知道它很動聽。” 順著找牛的喊聲發現蝦嘎 楊麗萍的得意門生蝦嘎因為要準備央視和北京臺的兩場春晚,而未能來到煙臺參與本次演出,讓不少觀眾遺憾不已。這名放牛娃出身的哈尼族小伙,被楊麗萍發現后,短短幾年的培養便成長為青年舞蹈家,這個傳奇故事也令很多舞蹈學習者羨慕不已。楊麗萍說,發現蝦嘎,是因為他的一聲喊。 2001年,楊麗萍在云南建水普雄龍岔口大蘿家寨采風,恰好在半山腰放牛的蝦嘎發現丟了一只牛,于是呼喚牛的喊聲在山間響起,這聲音讓同樣從小放過牛的楊麗萍發現了這個19歲的小伙子。當知道蝦嘎是村里有名的舞者時,便將他帶到了昆明,從此,蝦嘎成了一名職業舞蹈演員。直到今天,楊麗萍在指導蝦嘎排練時,仍然會說,“我要你牛丟了時的那個感覺。” “這是一個來自生活,發自心底的感覺,充滿了來自靈魂深處的力量,舞蹈也應該這樣。”有記者提出讓楊麗萍從一個舞蹈藝術家的高度,對現在的舞蹈學習者提出些意見建議,楊麗萍表示,這很難說,“不過現在一些舞蹈演員學個兩三年就開始演出,我覺得這是遠遠不夠的,舞蹈這門肢體語言需要一直學習。” 沒有經過科班學習的楊麗萍回憶著自己癡迷舞蹈的童年說,“從我個人來說,舞蹈就是跟大自然學習。小時候,我看著小螞蟻學習它的隊形,看月亮學它的柔美,放牛時跟著每家每戶不同聲響的牛鈴鐺跳舞,癡迷時,甚至會聽到蝴蝶“呼噠呼噠”扇動翅膀的聲音,這種美妙的感覺會讓自己興奮得全身起滿雞皮疙瘩。” 最后,楊麗萍說出了舞蹈在自己心中的定位:“從沒有職業感,有感而發,養活自己,生活的必須,生活的部分,抒發靈魂。” 楊麗萍簡介>> 楊麗萍,著名舞蹈家。1958年生于云南,大理白族人。1971年進入西雙版納州歌舞團,九年后調入中央民族歌舞團,并以“孔雀舞”聞名。 1992年,她成為中國內地第一位赴臺灣表演的舞蹈家。1994年,獨舞《雀之靈》榮獲中華民族20世紀舞蹈經典作品金獎。2003年,楊麗萍任原生態歌舞《云南映象》總編導及主演,該作品在全國及全世界巡演,長演不衰。2009年,編導并主演《云南映象》姊妹篇《云南的響聲》,再獲巨大成功。 楊麗萍語錄>> “6歲時母親總把四妹背到我后背上,而我最怕背的就是她,因為她比別的弟妹要胖得多,害我在喂豬和做飯時常常東倒西歪站不穩,村里人見到后說:“哎呀,這是蠶豆背豌豆嘛。” “上次上朱軍的節目,他一個勁煽情,想讓我哭。我怎么會哭?他說,你小時候很苦啊。我說一點都不苦,不曉得有多好。大自然,勞動,隨興起舞,苦什么苦?” “小時候,奶奶在我手心上畫了一只眼睛。她告訴我,跳舞是與神對話。” 為舞蹈放棄要孩子 問:為了舞蹈事業,放棄要孩子,后悔嗎? 楊:這就要看怎么看待這個問題了,一只螞蟻也是我的孩子、一棵小樹也是我的孩子……不是只有生下來的才是孩子 問:你心目中的愛情是怎樣的? 楊:愛情當然是要一種覺醒的愛,婚姻其實就是一種規定的關系,每個人都在索取,只是方法不同。我也在向大自然索取啊,有人索取物質,有人追求愛情,有人有愛才會覺得有滋有味。我覺得不要去奢望,不要去索取,給予比較好。去愛一片綠蔭、去愛一個漂亮的小女孩、去贊美一個帥哥,這都是愛。我個人對待愛情不是太追求,追求一個人很麻煩。 ·YMG記者 邵壯 攝影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