瑤族千百年來繁衍生息,創造了諸多燦爛獨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但只有長鼓舞被成功申報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瑤學專家鄭德宏研究瑤族文化已有50年歷史,素有瑤文化“活字典”之稱,80歲的他深情地告訴記者,“長鼓舞包括鼓和舞,鼓的來歷比較早,從產生到現在,淳樸的瑤民都把它當作是自己的圣物和靈魂。長鼓,在瑤族文化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因此有人曾稱瑤族文化為長鼓文化。” 長鼓舞是如何來的?曾經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瑤族始祖盤王非常喜愛打獵,一天他獨自上山打獵,追趕羚羊時跌落山崖,被梓木叉死。太陽落山了,盤王子女不見父歸,就滿山遍野尋找,最后在山崖梓木樹下找到了盤王與羚羊的尸體。盤王子女悲痛不已,將梓木砍下挖成長鼓身,剝下羚羊皮蒙鼓的兩端,遂有了長鼓。盤王子孫拿長鼓拼命敲打,邊打邊跳邊呼喊:“回來吧!回來吧!”一方面泄心中之恨,另一方面為招父之魂,從此,瑤族就有了長鼓舞。 瑤族人能歌善舞,婚姻喜慶、節日、祭祀等活動中都要舞長鼓,甚至過去到州府告狀,集結舉事也要舞長鼓。長鼓瑤語稱“播公”,歷史悠久。南宋紹興二年(1132)頒發的《十二性瑤人過山榜文》載“天子殿前,國王長衫大繡,長腰木鼓,斑衣赤領,琵琶吹唱。”據此,長鼓舞已經有800多年的歷史了。宋人沈遼做的《踏盤曲》也清楚地描寫了瑤族節日的盛況:湘水東西踏盤去,青煙云霧將軍樹。社中飲酒不要錢,樂神找起長腰鼓…… 瑤族打長鼓大多在農歷正月十九、三月三、六月六、八月十五、十月十六舉行,尤以每年農歷十月十六盤王節最隆重。 “敬盤王風調雨順,習長鼓五谷豐登。”節日期間,九村十八寨的瑤胞身著節日盛裝,跳長鼓舞、唱盤王大歌,熱鬧非凡。舞者和觀者五彩繽紛的服飾,構成了一幅“花邊式”的美麗圖案。舞者繞圈而舞,觀者圍圈而觀,如日運行;“曲”的身姿,“擰”的換位,如繁星閃爍;還有歌、舞、樂的有機結合,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和觀賞性。 與其他民族民間舞蹈相比,瑤族長鼓舞有四大獨特之處:一是屈膝、穩健有力。在整個長鼓舞動作之中,動作都必須在兩膝彎曲的情況下進行。這個特點的形成和瑤族人民長期在山坡上從事體力勞動的生活環境分不開。二是“曲”、“擰”。長鼓舞一般都在堂屋中表演,觀眾佇立四周,中間剩下的空地不大。由于表演場地的限制,特別是在方桌上表演時,每一次位置的變化都必須擰身而過,每一個姿態都必須保持曲線,因此,長鼓舞必須貼身而舞,動作不能過大,要非常緊湊嚴謹。三是擊鼓而舞蹈。每一個動作都必須在鼓上擊出不同的鼓點,動作的節奏是重拍向下,才能穩樁,因而也形成了節奏鮮明,動作穩而有力的特點。四是長鼓舞的音樂伴奏以嗩吶為主奏,輔以鼓點。表演形式有單人、雙人、四人、八人、大群舞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