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詠梅 從人體科學的角度來看,舞蹈訓練的目的在于使舞者身體的各個部位更加靈活、協調,更容易支配自己的身體,可以說人體科學為舞蹈基本功訓練提供了一種科學的應用理論。了解其相關知識,不僅能夠幫助舞蹈教師在課堂中選擇更加科學的訓練方式,還能夠使學生在訓練中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傷害。那么,人體科學究竟對舞蹈訓練的重要性體現在哪些方面呢? 合理使用身體 發掘人體潛能 通過了解舞蹈解剖學,了解人的身體結構與功能,可以使我們更好地認識并合理使用我們的身體,從而發掘人體的潛力。例如,科學合理的訓練方法應該關注訓練的強度問題,訓練強度過大或時間過長不僅對腸胃造成負擔,還會使體型變寬,所以我們在課堂中的訓練強度應該遵循“拋物線”法則,而不是“直線上升式”的教學模式。再如,在科學而有針對性的訓練中,我們也要了解,身體中段作為力量的中樞主要負責軀干的穩定性功能,它是動作的主要發力點。可以說每個動作的用力都要透過這一中樞,其穩定性愈強,肢體所能實施的動作及發揮的力量才能愈大。從人體科學的角度來看,這一力量中樞主要指腹、背肌群,又分為深層與表層兩部分。表層肌群包括腹直肌、腹外斜肌、(部分的)腹內斜肌及腰方肌、豎脊肌群、臀部肌群等,其功能是:1、控制身區干的動作方向,它們的收縮可讓軀干做彎曲、伸直及旋轉的動作。2、平衡加諸于脊椎的外力,是維持脊椎穩定的第二道防線。深層肌群包括腹橫肌、多裂肌、(部分的)腹內斜肌、腰方肌等,腹橫肌的主要功能是發揮機動性緊縮腹腔,與多裂肌共同動作保護并穩定腰椎部。多裂肌則協助脊柱伸直、側彎以及旋轉等活動,維持脊椎椎體之間的密合穩定,并與腹橫肌共同發揮機動性來強化腰椎部的穩定。從肌肉的工作性質來看,包括靜力性工作和動力性工作兩種。肌肉以等長收縮的形式使人體保持某一特定位置.或對抗固定不動的阻力練習形式稱為靜力性練習。動力性練習是指肌肉從拉長的狀態中縮短了克服阻力。而完成的動作。肌肉在收縮時起止點相互接近,所以動力性練習又可看成是肌肉的向心性工作。與動力性力量練習相比,靜力性練習能更有效地提高肌肉的張力與神經細胞 的機能水平。認識到這一點,我們司以在舞蹈的訓練中更有針對性地訓練身體的中段力量。以tc平轉,為例,在平轉的運動過程中身體中段須保持直立狀態,沒有發生身體前傾或后仰的姿態,從肌肉的工作 性質來看,身體中段的肌肉主要起到控制性作用,是一種靜力性的工作。因此在訓練平轉的過程中,對于腹背肌的輔助性訓練應該以靜力性力量訓練,如各種控制訓練為主。再如“踏步翻身”,由于身體前屈,腹部肌肉收縮是一種動力性工作。因此對于此技巧動作的輔助性訓練應該以動力性訓練,如仰臥起坐、兩頭起等輔助性訓練為主。 減少身體損傷 改善先天不足 了解人的身體結構與功能,懂得人體解剖學矢口識,可以使我們在訓練中減少由于錯誤使用身體而產生的某些損傷和在運動過程中由于不正確的用力方式產生的“歪法兒”與“體態的變形”,以及通過正確的訓練使學生的某些先天不足得到矯正和改善。比如:在課堂基訓中,一位站立的用力點是在胯關節而不是在腳踝;站位時一定是膝蓋對著腳尖的方向,否則會對膝蓋造成損傷;壓腿時不能壓膝蓋,否則會練成“膝過伸”;腳的外開訓練過多,而內收的訓練過少,也會造成踝關節的損傷,所以當我們在訓練身體時,應該正反兩面都要訓練;壓腿時應少量多次,長時間耗腿容易神經麻木;練軟度時要放松身體,并注意配合呼吸。控制能力是基訓課中的訓練要素之一,與肌肉的力量有關,很多學生在搬腿時可以達到l80度或大于l80度,但是一松開手,腿就會迅速下降,這在古典舞基訓和民間舞基訓中比較常見,而在芭蕾基訓課堂上,多數則是“搬到哪就能控到哪”,控腿不行是因為肌肉的力量不夠,所以應多加強肌肉的靜力性訓練。骨盆是穩定人體重心的關鍵,它的變化直接影響上身和下身的運動幅度,有些人的“胯”不開與骨盆的生理結構有關:骨盆向內收有可能導致胯不開,而骨盆向外長的人則可能先天胯比較開,對于胯不開的學生可以通過訓練得到改善。不正確的屈膝動作會損害腿的外形,作為教師,應該認識到任何不完備的動作都會導致肌肉肥大甚至僵硬。因此,任何肌肉收縮的動作訓練中應該伴隨肌肉松弛的訓練,以免肌肉變形。 引入科學思維 提高教學有效性 通過了解舞蹈解剖學,了解人的身體結構與功能,不僅為我們在進行舞蹈選材時提供一種科學的方式,還可以使教師與學生雙方受益,使舞蹈表演與教學得到有效的提高。例如,在人體解剖學中骨骼是很重要的一個部分,全身共206塊骨頭,包括軀干和四肢。骨的生長是用骨齡來判斷的,所以在選材時要選擇那些發育晚的孩子,其骨的成分較軟,可塑性相對較大。如果舞蹈教師了解舞蹈解剖學,在教學過程中會更加準確地看到學生存在的問題,根據學生出現的問題及時有效地改善、調整訓練方案,提高教學質量。同時,也會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訓練概念,為今后的表演或教學打下基礎。學生越了解身體運動的機制和人體解剖學的相關知識,就越懂得如何在動作中省力,越能夠保護好自己的身體,避免因錯誤的訓練而引起常見性外傷。例如,收小腹的動作,當老師說“把肚子收回去”、 “收腹”、“腰卡住”等專業性指令時,很多學生都會吸氣或是憋氣,表面看肚子是縮了回去,而普遍感覺呼吸困難。對人體結構不了解,不會運用身體部位進行科學合理的訓練是發生類似現象的主要原因。其結果不僅達不到訓練的目標,如果長期進行這樣的錯誤練習則有可能導致腰部肌肉受到損傷,發生腰痛、腰椎勞損、急慢性腰部損傷等病癥。收腹的動作實際上涉及到腹部最深層的肌群腹橫肌,而不是表層的腹直肌。腹橫肌不單包圍著前腹,亦覆蓋到腰及腰椎,如果將雙手放在腰上,輕咳幾下,便可感覺到這組肌肉在動。或者躺在地上,雙腿彎曲,把腹部盡量向脊椎方向壓下,然后把雙腳抬至離地一寸,這時會感到腹肌收縮得很厲害,有難以支撐的感覺。站立時,正確收緊腹橫肌,就會幫助身體達到中立的站姿,保持身體的平衡,這對于做一些直立轉的動作技巧是很有幫助的。當這種訓練通過一次次地糾正錯誤姿勢直到能夠形成良好姿勢并達到一定程度的動力定型時,身體就會自如運用腹肌的肌肉練習各種翻、轉、跳等高難度技術技巧。這些對舞蹈演員的動作訓練和動作的完美度無疑具有極大的益處。 因此,運用人體科學知識,對于我們正確了解、掌握身體的正確位置及其備部位功能與作用具有重要的價值,它是我們能夠科學、合理、有效地進行舞蹈訓練的前提與保障,也是使學生在訓練中避免身體受到損傷或面對意外的突發性損傷能夠及時、正確處理的重要環節。我以為,無論是哪一類風格的舞蹈訓練,都應該認識并了解人體解剖學的知識,這樣才能不陷入盲目的訓練,使身軀運動更加符合人體結構的客觀規律,進而更完美地展現舞者妙曼的舞姿舞韻。 (實習編輯:袁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