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編導江白。(圖片來源:《西藏商報》) 今年大年初二晚8時,在中央電視臺一套播出的由文化部舉辦的春節聯歡晚會上,記者看到了卓舞《雅礱春潮》,這個節目曾上過2009年的藏晚舞臺。本來想打探一下這個節目怎么被選上文化部春晚的,沒想到卻碰上了該節目的舞蹈編導、正在拉薩辦事的山南地區群藝館的副館長、獲過不少全國大獎的江白。卓舞《雅礱春潮》通過2009年的藏晚舞臺和文化部的春晚,讓人記住了那位滿頭白發、年近八旬的領舞老人尼瑪,更讓觀眾記住了這個節目,但卻沒有人知道這個舞蹈的編導江白。而早在幾年前,西藏文藝界的一位權威人士就向記者介紹說,“有機會你該到山南去采訪,有位叫江白的編導,很棒的。”
幸運:參演讓作品走上大舞臺 說起卓舞《雅礱春潮》是怎樣走上文化部舉辦的春節晚會的,江白說:“可以說很幸運,2009年6月13日是我國的第四個‘文化遺產日’,為展示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與保護的成果及少數民族傳統音樂舞蹈的獨特魅力,6月12日至14日,文化部舉辦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少數民族傳統音樂舞蹈專場’在北京天橋劇場演出。當時,卓舞《雅礱春潮》參加了這為期3天的演出,引起很大的關注和轟動。同年11月,卓舞《雅礱春潮》參加了中央電視臺舉辦的第五屆舞蹈大賽,該節目進入決賽,并獲得該屆CCTV舞蹈大賽民族民間舞類銀獎。當時我還有幸應邀擔任了舞蹈大賽的評委,這是央視舉辦舞蹈大賽以來西藏文藝工作者第一次應邀擔任評委。《雅礱春潮》獲獎了當然令人高興,但好事還在后頭,比賽剛剛結束,我們沒有回來,而是直接隨海峽兩岸合辦的‘國風——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場晚會’劇組到臺北市的中山堂進行演出。在我們離開臺灣時,臺灣負責演出的有關人員和我進行了簡單的商談,并留下了聯系方式,打算今年3月再次邀請我們赴臺演出。在我們回西藏不久,就又接到了文化部春晚劇組的通知,指定我們的節目要上晚會,要求我們盡快赴京參與節目的錄制。” 資料圖片:西藏自治區山南地區貢嘎縣卓舞隊的隊員們在排練卓舞(2005年8月17日攝)。 新華社發 “其實我們的節目獲得CCTV舞蹈大賽民族民間舞類銀獎已經很不錯了,因為金獎就一名,但我還是很遺憾,當時在舞蹈表演打分時,我們的節目得分最高,但現場即興表演得分卻不好,因為我們的演員都是來自農牧區的農牧民,他們文化水平不高,除了我們編排的節目,其他的表演根本不行,甚至還有些怯場,但從《雅礱春潮》現在的情形看,我們這些由農牧民表演的原生態節目市場前景很好,這讓我對以后的創作更有了積極性和自信心。”
名氣:江白的作品全國響當當 《雅礱春潮》獲銀獎還讓江白遺憾不是沒有道理的,因為此前,不管是他表演還是編導的節目,都曾獲得過不少國家級的金獎。由他編導的舞蹈《鼓韻》獲得改革開放30周年農民文藝大賽“金麥穗獎”;《吉祥鼓韻》獲第十四屆全國群星舞蹈大賽金獎;《果諧的春天》獲第十四屆全國群星獎廣場舞大賽金獎;《山南果諧》獲全國四進社區文藝大賽金獎;在第十四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他表演的《熱巴舞》、《吉祥舞》都獲得了集體金杯獎和個人金牌獎。而江白獲得的自治區級金獎和“五個一”工程獎連他自己也記不清有多少了,但最讓江白高興的是,20多年前由他自編自導自演的歌舞《迎親》上了藏晚,并獲得了當年的觀眾最喜愛的節目獎。“我高興不是因為這個節目曾經獲過獎,是因為現在山南的地方文藝團體還在演這個節目,一個作品有如此長的生命力,說明這個作品就是成功的。現在看到我的很多作品在演出,我很高興,我不在乎版權,只要能讓觀眾開心就好。”江白說。
2009年11月7日晚,兩岸合辦的“國風――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場晚會”在臺北市中山堂進行首場演出,十二個具獨特藝術性和代表性的傳統音樂、戲曲和舞蹈項目輪番登臺。圖為78歲的藏族老藝人尼瑪,領舞西藏山南昌果卓舞《雅礱春潮》,以精湛的演技和老當益壯的氣勢,令觀眾叫絕。 (圖片來源:中新社發 黃少華 攝)
執著:極力推廣群眾文藝活動 江白是從一位農民經過自己的不斷努力成為一名文藝工作者的,所以他很熱愛農民,喜歡為他們提供精彩的娛樂活動。
“作為一位群藝館的工作人員,我有責任讓農牧民的娛樂生活豐富起來,并讓它遍地開花。”江白說,“現在山南地區每個縣都有農民藝術團,大家的工作熱情很高,有些縣農民藝術團的負責人直接告訴我,他們不需要資金支持,資金由他們自己解決,地區群藝館只提供藝術方面的指導就可以了。這讓我很感動,所以我們每年會組織兩次培訓,讓各農民藝術團的演出上一個臺階。”
現在山南整個地區群眾文藝發展得這么好,很大程度上歸結于地區群藝館的引導,“當初我們沒有經費,為了創收,我們群藝館想了很多辦法:開過甜茶館、歌舞廳和藏餐廳,我們還養過奶牛,因為沒有錢買草料,我們群藝館的職工輪流放牧,不管該誰放牧,就是生病了也要堅持去,大家都很負責。不過現在好了,政府各級部門和領導都很關心我們的發展,經費不再是困擾我們的最大問題了。”
由于山南地區群眾文藝搞得很紅火,近年來,山南向西藏電視臺的藏晚劇組推薦了不少節目,而且反響很好,像去年的卓舞《雅礱春潮》、今年的60歲獨唱演員白瑪央金、舞蹈《牛皮船》和相聲《雪域歡歌》等,都是群眾文藝發展的成果。
資料圖片:2009年2月15日,老藝人尼瑪旺久(左二)與小徒弟們在一起。西藏山南地區瓊結縣夏水鄉78歲的藏族農民老藝人尼瑪旺久從小跟著父親、爺爺學習卓舞。在舊西藏,他家三代人到西藏各地跳卓舞乞討為生,屬于最低賤的人之一。如今他被當地政府聘請為“卓舞”老師,傳承“卓舞”藝術,培養“卓舞”藝術接班人。卓舞是西藏廣泛流傳的一種民間舞蹈,是西藏民間震懾邪魔、祈求吉祥的舞蹈,距今有1000多年歷史。每逢重大節日,當地農牧民都有跳卓舞的習俗。 新華社記者 索朗羅布 攝
迷惘:躺在資源堆上找素材 江白編導的節目雖然得了不少全國及區內的大獎,但打造精彩而又經典的舞蹈節目仍然是他追求的目標,所以江白要想在創作上有所突破,必須要超越自己,這一點讓江白很困擾。
“可能是我的理論基礎不太扎實,我15歲開始跳舞,后來曾到西藏藝術學校和中國兒童藝術劇院進行過短期培訓,從事編導創作都是我工作中的積累和不斷地自學,我看過的有關舞蹈方面的書刊雜志堆了一大堆,但我總覺得還不夠用。給我這種感覺的是在我創作出卓舞《雅礱春潮》之后,因為我從事藝術工作這么多年了,才想到打造卓舞《雅礱春潮》,我覺得我還是太麻木了。以前我總是發愁找不到創作素材,打造出《雅礱春潮》之后我才發現,不是找不到素材,是我在躺在資源堆上找素材,因為卓舞是我們家鄉最常見的一種舞蹈,這種舞蹈大年初一時我們的父老鄉親可以跳一天不重樣,打造出來之后我才發現我們的祖先給我們留下了多么富有的財富。”江白說,“我都不知道我們祖先留下的還有多少精彩的東西沒有被我發現,或者說還有多少閃光的文化等待我去挖掘。”
追求:力打文化牌幫百姓致富 如果說林芝把打旅游牌作為百姓致富的舉措,那么山南就是把發展文化作為百姓致富的突破口。近年來,山南不少從事文藝活動的農牧民靠演出掙了不少錢,“參加藏歷新年晚會、到國內其他地方演出,包括出國演出,我們的演員都有誤工補貼,這種掙錢方式大家很樂意接受——在大舞臺上展示了自己,見了世面,提高了自己,還能掙到錢,大家都很開心。所以我們打算好好發展文化事業,讓更多的農牧民通過這種途徑掙錢致富。” 資料圖片:《雅礱春潮》讓年近八旬的山南老人尼瑪成了名人。 (圖片來源:《西藏商報》) 江白讓記者看了他和《雅礱春潮》的演員在臺灣演出時的一張合影,那些氣質優雅、穿著時尚的小伙子和城里人沒啥區別,江白說:“這還不到兩年時間,他們的變化就這么大,要知道當初我找到他們時,他們連漢語的‘你我’都不懂,現在他們不僅掙到了錢,還收獲了更多。” 要想靠文化來致富,重要的是我們要好好去發現或挖掘祖先留傳下來的那些好東西,并帶著發展的眼光去傳承這些文化。”江白說,“就拿《雅礱春潮》來說吧,這是我們山南地區最常見的表演形式,但為了適合現代人的審美情趣,我在編排時還是做了改動,因為卓舞都是圓圈舞,而且表演節奏慢,于是我在隊形、層次、節奏上都大膽創新,最后才有了這個《雅礱春潮》。《雅礱春潮》的成功,讓我意識到要想讓民族文化走得更遠更好,我們必須有叫得響的節目,就是要打出品牌,才能走向更大的市場,為我們的農牧民創造出更多的財富。推出山南文化,推出西藏文化,讓更多的農牧民更加富裕,這是我今后的奮斗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