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從藝已55年的陳愛蓮,是中國當代最有影響的舞蹈藝術大師之一,被西方媒體稱為“東方舞蹈女神”。從1981年《紅樓夢》首次被改編為中國古典舞劇至今,陳愛蓮已主演了25年的“林妹妹”。2006年末,67歲她在北京大學完成了第500場演出。11月9日10時舞蹈家陳愛蓮做客《中國訪談》講述她的藝術之路。 以下為訪談實錄: 中國網:各位朋友大家好,歡迎來到中國網。這里是正在直播的“中國訪談,世界對話”。 今天作客中國訪談的嘉賓在舞蹈界是響當當的名字,她被西方媒體尊稱為“東方舞蹈女神”。她本身的人生經歷就是一部武林傳奇。她在舞臺上塑造的“林妹妹”的形象深入人心。有媒體這么形容“黛玉不老,愛蓮常青”。 中國網:為您介紹今天作客中國訪談的嘉賓,她就是舞蹈家陳愛蓮女士。陳老師您好,歡迎來到中國網做客。 今年是您從藝55周年,會有什么活動慶祝這個紀念日呢? 陳愛蓮:希望有更多的活動。比如說我們現在正準備出我表演過的精品,幾十年來的精品,老百姓都非常喜歡的,出一套郵票,那很有意義。另外,也想舉辦一個研討會,就中國的舞蹈、古典舞以及關于舞蹈演員的年齡問題、藝術青春問題搞一個研討會。 當然,最主要的是,因為我現在一直活躍在舞臺上,而且還在演舞劇的女主角,還可以開個人的專場,所以今年12月27日,在政協禮堂的劇場里,由政協牽頭,還有文聯、文化部相關部門,及舞協、文協藝術基金會、公益協會這些單位一起來推出我的一場個人舞蹈專場。 陳愛蓮:一個人的成長,特別是今天大家還這么歡迎我,給了我這樣一個非常好的工作平臺。我想,這不是我一個人的努力能夠完成的,它是跟時代、跟很多老師、領導,特別是廣大歡迎我的觀眾的支持分不開的。我想借這個機會推出一臺我從50年代末開始至今所演過的部分經典節目。比如說《春江花月夜》是我在國際上得金獎的劇目。《蛇舞》是我第一次在民族化芭蕾舞劇里面演反角的劇。還有《草原女民兵》, 還有50年代到80年代我的專場中專門為我編排的吉普賽舞蹈《流浪者之歌》。 陳愛蓮:我從80年代開始扮演林黛玉,一直到去年12月份在北大演第500場,今年又演了幾場,今年6月份還在大興區新建的大劇場里面演了一場《紅樓夢》,有里面的片斷“葬花”。還有我專門編排的比較時尚的,表現年輕人在回家路上的那種戀愛的淡淡的、幸福的舞劇。基本上是從50年末一直到現在我所表演過的部分精品,因為一個晚上不可能展現很多。另外還有我創作的一個節目,得過德國金獎,也得過優秀表演獎的節目《彩蓮當空》,由我女兒來表演。另外,我有一個校友藝術團,會再穿插一些其他的節目。 中國網:聽您介紹這個晚會,大家就已經很期待了,這個晚會您是絕對的主角,對您來說現在排練起來特別辛苦吧。 陳愛蓮:我真正準備這個晚會是從今年8月份開始的,當然我還有很多其他的工作,要當校長,又要教學,還有社會活動。我在上個星期六的時候已經聯排了一次,就是我能夠完整地跳下來,保持相當的水平。有一些老觀眾看了以后――因為我請了一些人看,有的人看了我幾十年,甚至夸我好像比好多年輕人都好。現在的階段是服裝、燈光、舞美各方面的籌備工作,包括今后要開的新聞發布會等事情,做一些準備工作。 中國網:陳老師,當您坐在我面前的時候,我特別對一句話深有感觸,說您就是一個“武林傳奇”。您并不回避您的年齡,68歲,這樣算來您是從1952年開始從事舞蹈的。您當時怎么樣進入到這個領域當中的? 陳愛蓮:這個機遇也是很特別的。實際上那時正好是50年代初,正好是新中國建立以后,我們的國家考慮到建設舞蹈事業,考慮到文化建設,特別是舞蹈。因為舞蹈在以前不是一個專門的職業,沒有叫事業,戲曲、電影還是有的,但是舞蹈沒有,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建設這個事業的。 趕上這么一個好機遇,要招一些小孩。那個時候北京舞蹈學院還沒有成立,就叫中央戲劇學院附屬舞蹈團學員班,到上海去教授,因為可能上海文化比較活躍,要招一些有點天分的孩子。那個時候,由于我父母去世得早,我在孤兒院里面,我是從上海的孤兒院里面被招到北京來的。這是很特殊的機遇。 中國網:從事舞蹈最開始的時候就對它癡迷嗎? 陳愛蓮:我對舞蹈沒有什么認識,而且我的理想也不是當舞蹈演員,我沒有想到舞蹈會成為終身的事業,也不會想到它是我的飯碗,都沒有考慮過。認識舞蹈是因為上海解放的時候,那個時候還沒有舞蹈,上海解放的時候還扭秧歌,唱著跳著就進來了,所以對舞蹈有了一點認識。 街道里組織很多小的舞蹈組、戲曲組、音樂組,我就參加了舞蹈組,也參加了戲曲組,但是好象在舞蹈方面大家很快認為我挺合適,挺好的,所有的表演節目都有我,而且每次出去表演的時候大家認為我表演得很好,自己就很開心,覺得這是一種業余的游戲,一種愛好。我更喜歡的是電影、戲劇,我對話劇非常非常癡迷。 下一頁 本文共 2 頁,第 [1] [2]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