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寬、葛偉 她因為不遺余力地宣傳普及中國古典舞,剛剛獲得了第三屆“全國十大社會公益之星”稱號;她憑借中國古典舞的高超藝術造詣,不久前成功舉辦了個人從藝55周年紀念晚會;作為一名68歲的舞蹈藝術家,她在中外舞臺上獲得了數不清的榮譽和掌聲,現在依然可以一口氣跳一個半小時而動作絕不走樣。她,就是中國舞協顧問、北京市愛蓮舞蹈學校校長、著名舞蹈家陳愛蓮。她花費自己畢生時間,對中國古典舞窮原竟委,直至今天,依然盡心竭力,不曾有絲毫懈怠。面對著文化傳承的責任、文化交流的沖擊和文化市場的挑戰,今天的中國古典舞,正需要這樣一位大家的睿智眼光來守望。在她心目中,中國古典舞是什么樣?應該如何認識、發展中國古典舞?新春伊始,我們走近這位舞蹈家,希望與她共享對中國古典舞藝術的體驗和憬悟。 中國古典舞其實是一門較新的藝術學科 記者:您是中國古典舞大家,說起中國古典舞,我們覺得這個名稱就代表著它是中國自己的舞蹈。中國對舞蹈的文字記載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中國古典舞是從古代傳承下來的嗎? 陳愛蓮:假如單純從學科來說,今天的中國古典舞其實是一門比較新的藝術學科;但是假如從文化的延續上來說,它對中國歷史文化的傳承是毋庸置疑的。 中國舞蹈的包容性很強,始終以包括漢族在內的各民族文化元素滋養著自己。唐宋時期是中國舞蹈發展的鼎盛時期,其中宮廷舞蹈的發展脈絡尤為清晰,“霓裳羽衣舞”、“劍器舞”、“掌上舞”等都名傳千古,民間舞蹈也各有特點,蒙、藏、維等各民族舞蹈都特色鮮明,而宮廷舞蹈則是在民間舞蹈的基礎上進一步規范了的舞蹈。但是到了元朝,隨著元曲的興起,舞臺藝術的表演形式發生了變化。舞蹈作為一個獨立的藝術門類逐漸被打破,戲曲形式進入,到清朝,中國已經沒有一個專門的舞蹈行業了,舞蹈藝人大部分被吸收到了戲曲隊伍里面,戲曲藝術唱、念、做、打中的做和打就是舞蹈部分的演化;還有一些舞蹈藝人流落民間,改行從事雜技、武術等行當。直到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傳統舞蹈作為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才得以復興。 記者:這么說,今天的中國古典舞作為學科來說,只有50多年歷史,那么它是怎樣建設起來的呢? 陳愛蓮:上個世紀50年代,政府開始把舞蹈作為一個獨立的藝術門類來發展。首先是成立了舞蹈團,名為中央戲曲學院附屬舞蹈團,還建立了很多舞研班、舞訓班。當時戲曲界的老前輩如韓世昌、侯永奎等被請來,教我們把舞蹈從戲曲里分離出來,教我們進行基礎訓練,把唱、念、做、打中的做和打獨立出來。同時,我們還學習中國民族民間舞和西方的芭蕾,揣摩敦煌壁畫等古代藝術作品中的藝術造型。當時請了烏蘭諾娃等老師來教芭蕾,又請了朝鮮的一些舞蹈大師來講課,在不斷的摸索中積極探討科學的舞蹈訓練方法。 1954年中國古典舞這個名詞被正式確定下來。當年北京舞蹈學院成立,一個新興的舞蹈學校要有健全的教學科目,中國古典舞也被納入了該校教學的范疇。那時候的教學有兩條主線,一條線是教西方芭蕾,芭蕾舞科是西方舞蹈演員學習舞蹈的基礎學科,另一條線就是學習中國的舞蹈。中國古典舞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作為一個舞蹈學科被正式確立的,它成為中國舞蹈的基礎學科。 一手伸向傳統,一手伸向西方 記者:聽您談中國古典舞復興的情況,我們感到這是對中國傳統舞蹈文化的一種延續和發展,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吧? 陳愛蓮:不容易。中國古典舞學科剛剛建立時,教材并不成熟,需要有一個適合自己、相對完善的訓練體系來作為它的載體,以把古典舞教學的基本內容容納進去。當時借鑒了西方芭蕾的訓練體系,來進行中國古典舞訓練體系的研究。 這個訓練體系是一個開放的體系,當時學校倡導一手伸向傳統,一手伸向西方,在吸收傳統舞蹈營養的同時也借鑒外來優秀的舞蹈元素,積極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和韻味。藝術家們在以后的教學和實踐中不斷探討、不斷更改、不斷確認,一直到上個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李正一、唐滿城等主編的第一部《中國古典舞教學法》教材才最終形成。1959年我畢業后留校任教,也有幸參與了這個教學法教材編寫的討論工作。教材出來后,由我和另一名男同學為這部教材做示范舞蹈動作,演示給編寫教材的老師們,同時不斷地修改更正直至最終形成。 記者:那么效果怎么樣呢? 陳愛蓮:我們這一代演員,大多是在這樣一個新形成的訓練體系中培養出來的,實踐證明,這個訓練體系是科學的,也是成功的。在這個體系中不斷成長的舞蹈演員們,出演了一系列優秀的舞蹈作品,取得了巨大的成績,也為國爭了光。當時的代表舞劇很多,像《寶蓮燈》、《小刀會》、《八女投江》等,涌現出了趙青、舒巧、黃伯壽等一批優秀的舞蹈家。不過當時的舞劇《寶蓮燈》、《小刀會》等,還有許多戲曲味道,直到1959年,由前蘇聯著名舞蹈編導古雪夫總編導、李承祥等中國舞蹈藝術工作者參與創作、我參與主演的舞劇《魚美人》出來時,這種情況才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改觀。《魚美人》將中國舞蹈和西方芭蕾結合,在舞蹈中吸收了西方芭蕾舞的腳尖技巧,但同時又展示了濃郁的中國文化韻味。 記者:中國古典舞蘊涵著豐富的民族文化,但又始終在發展、學習和創新,那么它有沒有確切的概念?我們想聽聽您對中國古典舞的理解。 陳愛蓮:什么叫中國古典舞,我說不好,我覺得這個概念是不好機械化的。但我可以把我的感覺形容給你:中國古典舞就像一條美麗的紅絲帶向空中一拋,輕輕飄落,既有其永恒不變的風格和韻味,又有其多姿多彩、絢麗無比的無窮變化。中國古典舞就像中華民族的文化一樣,它是活的,它與眾不同,同時又生機勃勃。 下一頁 本文共 3 頁,第 [1] [2] [3]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