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忱 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第一輪的演出已于春節前落下帷幕。2月19日,《復興之路》在國家大劇院再度開演,并將在接下來的一個多月時間里再度連續演出54場。如此盛況,前所未有。為此,我們專門采訪了《復興之路》的總導演張繼鋼,請他談一談再次公演的想法。 張忱:《復興之路》作為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和以前的史詩類作品相比有些什么樣的特點呢? 張繼鋼:概括地說,《復興之路》作為具有更深沉的情感表達,更概括的歷史陳述,更豐富的視覺呈現,更詩化的美學意味。它對于當代文化藝術是一種獨特的奉獻。從2008年10月《復興之路》第一次創作工作會議開始,我就有一個很強烈的愿望,要在創作中飽含深情地敘述歷史,用藝術的形式歌唱祖國。我認為這是一個負責任的藝術家應有的一種使命感。同時,藝術家在宏大主題的創作中得到了錘煉,在一個更高的層面上展示了想象力和才華。 張忱:《復興之路》上演之后,可以說是好評如潮,此次在國家大劇院公演,在年輕人中也激起了熱烈的反響。你覺得《復興之路》是用什么在吸引年輕觀眾呢? 張繼鋼:我希望《復興之路》能夠吸引所有的觀眾,這是我們努力的方向。為此,我們在創作中抓取了每個時代最具震撼力的事件,用獨特的藝術形式生動表現出來。這樣一來,幾乎所有年齡段的觀眾都能在其中產生共鳴。比如,早年參加革命的老同志看到南昌起義、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感人場面時,他們會老淚縱橫;五六十歲的人看到六七十年代那些他們熟悉的舞蹈,聽到那些熟悉的歌曲時,他們會默默地跟著吟唱;而年輕的觀眾看到抗洪救災、抗震救災的感人場面時,他們也會感動得淚流滿面。 此外,在《復興之路》的舞臺上,我們還大膽運用了一些過去演出中從未使用過的表現技巧和藝術手段,使歌舞編排、服裝設計、藝術造型都具有強烈的時代感,給觀眾一種全新的、立體的觀賞感受。 張忱:您能說說《復興之路》在國家大劇院演出的情況嗎? 張繼鋼:《復興之路》這次在國家大劇院演出又有不少新的創造、新的發揮,畢竟國家大劇院的舞臺和人民大會堂的舞臺不太一樣,變化很大。應該說,在國家大劇院演出的情況相對更復雜、更豐富一些,這主要體現在表現形式上,大劇院更具有舞臺藝術的魅力和藝術殿堂的風度,而且整個演出濃縮到了2個小時。 張忱:此次《復興之路》要在大劇院總計演出80場,如何才能保證演員的熱情和干勁呢? 張繼鋼:在國家大劇院參加演出的演員有700多人。這700多人的隊伍如果演個三四場,其熱情和干勁恐怕還不是問題,但一下演10場還能保持如此熱情,我感覺就有難度了。如今一下要演80場,而且要求天天像演第一場一樣地熱情和投入,我覺得這就要依靠國家大劇院和《復興之路》導演工作組的組織能力了。不過我相信,憑著全體演職人員對偉大祖國的熱愛,大家一定會盡心盡力地把80場都演好。 張忱:您對《復興之路》第二輪演出的上座率有信心嗎? 張繼鋼:一部這么大型的音樂舞蹈史詩,要在一個固定的劇場里一下集中演出近百場,這在我國整個演出市場都是很罕見的。在上座率方面我沒有太多擔心,因為從第一輪的演出中我已經感受到了觀眾的熱情,我相信《復興之路》的藝術魅力。 為建設祖國奉獻自己的全部力量 《復興之路》非常深刻、感人。這部作品應該讓更多的人看到,因為它生動形象地告訴我們,走上偉大的“復興之路”是多么來之不易。 海軍總醫院骨科主任醫師、全國抗震救災模范(芭蕾女孩主刀醫生)何:我是作為部隊英模代表來觀看演出的,這是黨和國家給我的榮譽。看完《復興之路》,我更深刻地了解了我國的近現代發展史。所謂“前事不忘,后事之師”,一定不能忘記以前的經驗教訓,我們的祖國才能更加強大。 下一頁 本文共 2 頁,第 [1] [2]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