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就一些專業舞蹈培訓單位來看,過去那種單一專業型模式,統一型教材,畢業出純專業的人才,以顯得落伍,不實用。現在各單位團體也根據實際不同情況,采用了不同的訓練方式。 (1)“純一型”(即以芭蕾,或古典舞訓練為主);(2)“混合型”(把桿上芭蕾為主離把以古典舞為主,或在訓練內容上一半對一半);(3)“互補型”(即訓練以芭蕾為主,另開設身法課,或其他課目進行調劑)就此三種方式內容來看,“純一型如訓練目標明確,與所需專業對口,可謂對癥下藥了。如面向一般省,市地區一級的歌舞團體(群藝館)等單位。那么,這種訓練方式內容,就值得考慮。因為,我們已經清楚地看到過去那種”所學非所用“及”頭腦簡單,四肢發達‘舞蹈匠人,已不能適應當代人才市場需求”。因此,必須對舞蹈培訓的方式,內容進行大膽的“變革”,必須對學生進行全面的素質及能力培養。科學家范曼曾說過:“我們每次陷入僵局,都因為我們用的方法和以前用的方法一個樣......”。 隨著改革開放深入發展,中西方文化互相碰撞,吸收,交融。舞蹈藝術也不例外,就舞蹈表現風格各異,也是展示各自不同的人文,風俗,情感的。從舞蹈訓練動作來看,也決非是單一技巧和力量的體現,同樣也是別具風格特色的。因此,在訓練課堂上,棉隊如同一張白紙的“孩子”的第一筆將是怎樣描畫,著上什么樣的色調,是非常關鍵的。因為,中國古典舞蹈出現的“擰,徹,曲,圓”與芭蕾的“開,蹦,直,立”外型特點不同之外,其舞姿的表情達意與音樂節奏,也各有異味。我們發現,以芭蕾訓練為主的孩子,常習慣與八字步走路,也常有撇腳站立的習慣,學跳民間舞時,雙膝曲伸不協調,表現力差。平時聽慣外國音樂節拍的孩子,咋一聽到民族音樂往往手忙腳亂,舞不起來。另外,古典舞和芭蕾舞在彈跳,起法節奏上,是不同的。芭蕾起跳重拍在下,弱拍在上,古典舞起跳重拍在上,弱拍在下。我們還注意以芭蕾訓練為主的孩子,在改學古典舞過程中,常常自覺不自覺地出現芭蕾手形,及“味兒”。所以,在訓練中,不注意教材的選擇,不注意動作風格的統一,勢必造成彼此牽制,互相干擾的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