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風骨沁人心脾 本報訊(記者王娟)芭蕾本是一門源自西方的藝術,但在經過了半個世紀的藝術探索后,中國民族芭蕾也先后誕生了《白毛女》、《紅色娘子軍》等優秀的作品,以優美純正的舞蹈和濃郁的民族特色給中國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6月21日,遼寧芭蕾舞團將在琴臺大劇院為“長江日報之夜”帶來被譽為中國芭蕾舞劇史上里程碑式的舞劇作品《二泉映月》,這部作品和《白毛女》等作品一樣有著鮮明的中國民族特色。 芭蕾舞劇《二泉映月》取材于阿炳富于傳奇色彩的人生經歷,其間又融入了一段純潔纏綿的愛情悲劇故事,生動而感人。難能可貴的是,《二泉映月》對這段故事的表達不僅僅局限于泉哥與月兒的纏綿愛情,更在兩人的人生磨難中著力表現中國式的“氣節”。 在劇中,身為民間藝人的泉哥和繡女月兒身份都非常低微,但他們的愛情遇到有權有勢的古府少爺挑戰時,卻不為金錢、地位所動。面對著古府惡少的欺凌、侮辱,兩人表現出了寧折不彎的氣度。這種“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骨氣”,正是中國歷代文人雅士所推崇“氣節”,充滿了東方文化的特色。 舞蹈很中國 和觀眾們熟悉的古典芭蕾舞《天鵝湖》、《胡桃夾子》等經典劇目相比,《二泉映月》作為一部中國原創的芭蕾舞劇,在舞蹈設計上實現了很多突破。《二泉映月》的舞蹈總監、遼寧芭蕾舞團副團長曲滋嬌介紹,《二泉映月》不僅吸收了古典芭蕾的精華,也突破了芭蕾舞中許多程式化的東西,在展現人物內心方面,運用了很多中國古典舞和民族舞的元素。“舞蹈動作中身體的扭曲更多一些,表現哭、笑等情緒時,比芭蕾原有的范式更夸張,可以說是下身芭蕾、上身中國古典舞。” 場景有詩意 《二泉映月》本身就是一個富有詩意的名字,因此舞劇中的場景也有著中國山水畫一樣美的意境。劇中有月影竹蔭下的女子群舞,于青翠之中展現出秀麗的南國風韻;也有中秋團圓時的群舞,于火熱的鮮紅中盡現中華民族的勃勃生機;表現山谷清泉的水舞,滿場月影,清澈透明,給觀眾帶來十分純凈的藝術享受。全劇的舞蹈場景都充滿了詩的情愫,使人感受到中國寫意畫般的時而淡雅幽深、時而酣暢淋漓的美好意境,在展示西方傳統芭蕾風采的同時,表現出濃郁的中華民族舞蹈文化的獨到意蘊。 查看更多美圖請進入娛樂幻燈圖集 高清美圖 圖庫首頁 > 播放大片:上新浪大片,觀看更多高清影視劇>> A面B面 三國 楊貴妃秘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