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榮貴 中央芭蕾舞團團長、中國舞蹈家協會主席團委員、中國芭蕾學會副會長、國家1級舞劇編導李承祥,1931年冬降生在哈爾濱一個知識分子的家庭。父親畢業于天津法漢學院,母親畢業于天津女子師范。李承祥自幼生長在兵荒馬亂的年月,當過童工,失過學。 1949年他從北京4中考入了華北大學戲劇系,開始從藝。后來又經過蘇聯專家和中國藝術家精心培養,擔任過中央戲劇學院舞蹈演員兼實習編導、民間舞教員等,并先后主演了芭蕾舞劇《無益的謹慎》、《天鵝湖》、《巴黎圣母院》、《海峽》、《吉賽爾》、《紅色娘子軍》等。在舞劇影片《紅色娘子軍》中,他飾演的南霸天更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 李承祥一直有志于搞編導創作。他在中央戲劇學院舞蹈團任演員兼實習編導期間創作的《友誼舞》在波蘭國際舞蹈比賽中曾獲銀獎。60年代初,他任中央芭蕾舞團藝術室副主任、編導。當時,就有人主張“古典芭蕾舞劇就夠我們演一輩子了,我們用不著搞什么新創作。” 但周總理鼓勵中央芭蕾舞團自己創作革命題材的中國芭蕾舞劇,這恰好也是李承祥的宿愿。當時有人認為:芭蕾舞是歐洲人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的產物,與東方藝術無法結合。李承祥卻認為正因為是外國的,到我國才需要發展,也正是發展的需要,才應在“結合”上下功夫。形成我們中華民族自己的風格,這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1964年文化部副部長林默涵召集各方面藝術家討論,決定采納李承祥的建議,選用電影《紅色娘子軍》來改編舞劇。李承祥被任命為《紅》劇創作組組長。 古典芭蕾和本民族的舞蹈怎么結合,這是世界各國都在探索的問題。李承祥決心要尋覓一條把西方古典芭蕾同中國民族舞結合起來的道路,他和其他編導、演員一起深入當年女紅軍生活戰斗過的海南島體驗生活,雙參觀了南霸天的生活原型――當年惡霸地主張抹貢迫害勞動人民的刑具,訪問了當年的娘子軍戰士,還下邊隊當了兵,跟戰士一起出操、投彈、射擊、越野……從而在舞蹈設計上,創造性地吸取了古典舞中“鷂子翻身”、“點翻身”、“串翻身”等技巧性很強的動作,大大豐富了芭蕾的“語匯”。 在他編導的2場練兵舞第4、6場中,他融入了中國民族特色,力求舞蹈的動作、舞姿、韻律、人物形象都既要有中國特色,又要符合芭蕾的規范。 1965年秋,《紅》劇創作成功了,在用芭蕾舞表現中國人生活的道路上邁開了難得的可喜的一步,為中國芭蕾史留下光輝的一頁。周總理看了演出后十分欣慰地說:“很成功,超出我的想象。我原想讓你們搞巴黎公社或十月革命題材的,覺得那樣可能容易些,沒想到你們一下子搞了個中國的”。總理當即決定,《紅》劇為招待西哈努克親王演出。不久,毛主席也觀看了《紅》劇,并與李承祥等劇組人員合影。 “文革”中,李承祥被打成“走資派”,歷經磨難,后來又被江青強迫退黨。直到粉碎“四人幫”,李承祥才得以平反,恢復黨藉。他又重新振奮精神,參加了舞劇《鋼鐵烈火》、《驕楊》、《魚美人》、《林黛玉》、《楊貴妃》、《雁南飛》的編導工作。在探索芭蕾舞與民族舞的結合上,他作出了杰出的貢獻,被任命為中央芭蕾舞團團長。 他應邀為加拿大、菲律賓芭蕾舞團排演的《林黛玉》,在當地都引起轟動。1990年,又應邀為菲律賓芭蕾舞團編導了舞劇《再見了!瑪利克克拉拉》。反映了西班牙殖民統治時期菲人民生活的苦難和覺醒,很受好評。菲前司法部部長稱贊說:“這部舞劇的每一段我都喜歡。”“這是第1部反映菲律賓現實生活的芭蕾舞劇,它真實地表現了西班牙統治時期的生活。編導都是中國人,簡直不可思議。” 該劇和《林黛玉》都已經被列為菲芭蕾舞團的保留劇目。1990年,中央芭蕾舞團在聯幫德國、荷蘭、瑞士、奧地利、比利時等西歐許多城市巡回演出《林黛玉》,大受歡迎。德國報紙評論說:“《林黛玉》成功地把中國舞蹈素材與啞劇情節表演結合在一起。”1986年,《紅色娘子軍》選場、《魚美人》在英國、蘇聯演出,被外國評論家譽為芭 蕾舞的進步和發展,是中國對世界芭蕾舞的貢獻。 1984年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舞蹈理事會美國分會邀請,李承祥代表中國參加“國際舞蹈討論會”,作了關于中國芭蕾舞發展的專題發言,向世界各國舞蹈家介紹了中國芭蕾舞的崛起,贏得了各國舞蹈家的贊賞。 李承祥說:“藝術的生命在于創新,作為一個編導,我將永不停步,不斷探索,努力在芭蕾舞臺上塑造更多的中國人的形象。” (編輯:袁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