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花兒》劇照 點擊此處查看全部娛樂圖片 寧夏《花兒》劇照 甘肅《絲路花雨》劇照 甘肅《絲路花雨》劇照 舞蹈資訊報道 金秋十月,兩部民族舞劇的“奇葩”將在國家大劇院的舞臺上相繼“綻放”。這就是將于10月12至13日上演的《花兒》和10月22至24日上演的《絲路花雨》,雖然兩部作品的創作相隔了整整30年,但卻都堪稱是展現我國大西北文化精髓的精品佳作。 老經典演出1600場 新佳作參演《復興之路》 由甘肅省歌舞劇院創作的《絲路花雨》在中國舞蹈史上是一部舉足輕重的作品,它創作于1979年改革開放初期。時至今日,它的問世仍被看作是中國舞蹈界乃至整個文藝界的一顆“原子彈”,無論業內人士還是普通觀眾都為其所塑造的獨特美感與藝術高度而驚嘆,稱其為“思想解放的碩果,文藝春天的報春花”。首演至今的30多年時間中,《絲路花雨》出訪了幾十個國家和地區,早已成為了中國民族舞劇的典范。去年在國家大劇院的演出更是突破了1600場的上演次數,創造出舞壇的新紀錄。 創作于2009年的大型回族舞劇《花兒》雖然是一部新劇,卻是由奧運會開閉幕式副導演張繼鋼歷時三年之久創作而成。他表示:“一到寧夏,心一下子變得寧靜、安詳,特別想為寧夏創作一部只屬于寧夏的作品?!睘榇?,張繼鋼刻意求新、求變,力圖表現出不同以往任何舞劇的獨特氣質。在之后排演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時,張繼鋼還特意將《花兒》中“金色湯瓶”一段“移植”到了《復興之路》中,也足見張繼鋼對于《花兒》的偏愛。 一個復活敦煌壁畫 一個展示民間藝術 《絲路花雨》取材自敦煌壁畫,全劇用舞蹈語言“復活”了敦煌壁畫,并從此開創了全世界獨一無二的“敦煌舞”。全劇的舞蹈動作是藝術家們從2000多尊彩塑、4萬多米壁畫中“提煉”的,他們將靜止的畫面變幻為連貫的舞蹈,就像把一個個孤立的文字,變成了情趣盎然的詩篇。其中“琵琶舞”、“波斯舞”、“盤上舞”等經典段落更是被公認為中國舞壇的經典。 《花兒》則取材自寧夏回族的一種民歌形式,將寧夏“花兒”與回族舞蹈融為一體,講述了黃土高原上一段唯美動人的愛情故事,更凸顯了生靈共愛、萬物歸源的和諧主題。其中金色湯瓶片段、群羊歡舞片段、回族踏腳片段、“花兒”歌會片段等都十分精彩。貫穿全劇的三段愛情雙人舞更是令人過目難忘。 《花兒》劇情簡介: 在中國大西北曾經的滄桑歲月,黃土塬上云朵般的羊群中,美麗的回族歌手花兒與善良的牧羊人羊哥偷偷相愛。權勢的草大對花兒垂涎已久,花兒向他提出在 “花兒會”上比歌。節日般的“花兒會”豪放壯美,驍勇的“踏腳”與粗獷的飆歌此起彼伏。不料花兒卻在喧騰的歌會后神秘消失…… 關于《花兒》的各方評價: 《花兒》處處讓我們看到舞蹈藝術獨特解釋故事的靈慧,而這種靈慧其實就是編導的靈慧。 ―― 于平 (文化部科技司司長) 這部舞劇是寧夏、中國舞蹈園地和張繼鋼藝術生涯里盛開的一朵美麗的花。舞劇結尾畫龍點睛點到“花兒”的精神,也就是回族的樂觀,是頑強的、生命的靈動與爆發。 ――肖蘇華(北京舞蹈學院編導系教授) 張繼鋼對細節的把握讓人肅然起敬,他非常會用舞蹈講故事,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品質。這個作品體現出來就是一種所謂藝術大師的風范,他很講究完美細節上的刻畫,體現在對戲劇情節以及人物關系的設置層面,也體現在導演的主體意識的凸顯這些層面。 ―― 羅斌(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長) 《絲路花雨》劇情簡介: 唐代,絲綢之路上,畫工神筆張父女救起了困倒在沙漠里的波斯商人伊努斯。途中又遇強人,女兒英娘被搶。 數年之后,伊努斯仗義疏財為已淪為百戲班子歌舞伎的英娘贖身。神筆張依照女兒的舞姿畫出了敦煌壁畫的代表作--反彈琵琶伎樂天。隨后英娘便隨伊努斯出走波斯。 英娘跟隨伊努斯奉命使唐,陽關外又遇強人。父女二人雖再度相見,卻是生死訣別,神筆張舉筆問蒼天,不朽之魂長眠敦煌… 關于《絲路花雨》的各方評價: 這是一個杰出的演出,一定能夠轟動巴黎的。 ――讓菲萊卡(法國文化部長) 這個劇的舞蹈非常好,服裝、道具、布景、音樂都十分和諧。 ――古雪夫(蘇聯著名舞蹈家) 這是一個具有民族風格的舞劇,表現了中國人民自古以來就與各國人民有友好的聯系,這是一個具有審美力量的舞劇。 ――伊文思(荷蘭著名導演) 演出精采,化妝漂亮,服裝華麗,富有魅力和異國風情,稱得上是一部壯觀的史詩。 ――法國《震旦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