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興區文化館老年舞蹈隊《新居》 10月6日晚,北京市石景山體育館內,由北京二中藝術團50位同學表演的舞蹈《魅力北京》拉開了第六屆“舞動北京--群眾舞蹈大賽” 決賽暨頒獎晚會的帷幕。這個節目曾亮相上海世博會北京活動周,充分展現了當代北京的亮麗風采。接著,16個節目約400名業余舞者展開了最后的角逐。
一直以來,北京市的群眾舞蹈活動都是該市群文活動的亮點,已舉辦5屆的群眾舞蹈大賽如今已成為北京最具特色和影響力的群眾文化品牌。不久前,由北京文化藝術活動中心新秧歌團表演的舞蹈《好戲沒散》還在第九屆中國藝術節上獲得了群星獎。
作為“我的北京我的家”2010年北京市群眾文化年系列活動之一,由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北京市文化局、共青團北京市委員會、北京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聯合主辦,北京文化藝術活動中心、北京電視臺承辦的,旨在豐富廣大市民文化生活、繁榮群眾文藝創作、打造群眾文化原創精品節目和品牌活動的第六屆“舞動北京--群眾舞蹈大賽”再次得到社會各界的支持與關注,更吸引了北京市各區縣、各系統的665個群眾文化團隊踴躍參加,自7月份開始就在北京各區縣、街道、鄉鎮、社區、村轟轟烈烈展開,全市約有2.5萬余人參與了預賽。
人人都是舞者,處處都是舞臺 人人都是舞者,處處都是舞臺。每一屆的“舞動北京”群眾舞蹈大賽都突出一個“新”字,新作品、新亮點、新創意、新風貌。與前幾屆相比,本屆大賽參賽作品和人數都有顯著增加,可以說,進入決賽的每一件作品都經過了精心創意和反復打磨,整個大賽在廣泛群眾性的基礎上,作品的藝術性和創意性進一步提升。
朝陽區安貞街道男子舞蹈隊平均年齡63歲,兩年多前,這支舞蹈隊的成員還都是退休在家的普通人。73歲的孫希任原是北京飛機修理廠的職員,71歲的李根祁原是北京一輕研究院職員,68歲的王潤余原是國家發改委的公務員……據說,他們是京城獨一家的老年男子舞蹈隊,街道舞蹈協會還給他們請了專業老師,每月定期輔導。這次參賽的《二胡聲聲》就是他們自創的,表現了一群在北京幸福生活的老人們癡迷于二胡,與絲弦結下不解之緣的情景。當聽說獲得城區組金獎時,老人們高興得抱在一起歡呼起來。而密云縣老干部藝術團金色陽光舞蹈隊的隊員們則表示,是對舞蹈藝術的熱愛讓他們走到了一起,又是舞蹈藝術的熏陶使他們永葆活力與青春。老人不服老,小孩子就更展現出他們活潑的天性。大興區文化館少兒舞蹈團的小演員們平均年齡只有8歲,他們參賽的《娃娃鼓》表達了對母愛的贊頌和成長的快樂。
此次大賽充分體現了參與的廣泛性,比如老年舞蹈《牙拍舞》就是由社會藝術機構薇峰博藝藝術中心創作表演的。在每次“舞動北京”群眾舞蹈大賽中,都有殘障人士組成的團隊參賽,在這次大賽中,由北京市殘聯藝術團參賽的《紅蜻蜓》是由聾人朋友表演的,用“紅蜻蜓”作為一種象征,寄托了他們向往天空、振翅飛翔的愿望。
正如專家和評委所說:為什么“舞動北京”群眾舞蹈大賽越來越精彩,這是因為每一個參與者面對的生活日新月異。由房山區文化館青年舞蹈隊表演的《加速度》表現的就是北京在奔向世界城市的征途中日新月異、不斷加速奔跑的動感風貌;門頭溝區文化館京西太平鼓民間藝術團的《鼓舞太平》表達了京西百姓對今日生活的喜悅之情;通州區文化館運河之聲青年舞蹈隊的《躍動的步伐》靈感來源于新興產業的崛起給古老的運河帶來的無限的生機與活力;大興區文化館老年舞蹈隊的成員有的是社區文藝骨干,有的是剛剛成為居民的新農民,他們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好生活,好年景,跳舞最開心。
由密云縣32名文化志愿者表演的《鞭花樂》是當晚最后一個參賽節目,舞蹈絢麗多變,明快熱烈,使得此次大賽精彩開場,漂亮收尾。
北京舞蹈家協會副主席顧小英、阮蘭玉,北京舞蹈學院中國民族民間舞系教授潘志濤,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長羅斌等組成了當晚決賽的評審團。他們表示,群眾舞蹈因其群眾參與性而影響廣泛,因其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而最具生活氣息。百姓喜聞樂見,緊隨時代步伐,群眾舞蹈在時代和生活的土壤里煥發著勃勃生機。群眾舞蹈的生命力在于深深植根于火熱而豐厚的生活,它表現的是普通人的平凡生活,彰顯的是普通人的精神追求和生活熱望。
走過6屆的“舞動北京”群眾舞蹈大賽如同一本書,記載著北京群眾舞蹈不斷發展繁榮的歷程,也如同一個不斷延伸的大舞臺,呈現著北京百姓生活的豐富與精彩。每一位觀看“舞動北京”群眾舞蹈大賽的朋友都會為參賽舞蹈的創意喝彩,更為這些群眾演員的激情而感動。
據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長王珠介紹,這次比賽也是為2011年北京市“百姓春晚”和文化部第16屆群星獎評選活動發掘資源,打磨作品。“這些扎根于生活的藝術作品最具有群眾基礎,明年和后年我們還打算舉辦戲劇、聲樂方面的群眾團隊比賽。” (來源:中國文化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