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6、7日,由著名舞蹈藝術家楊麗萍歷時許久創作的《云南的響聲》將來到廣州大劇院,讓花城觀眾近距離傾聽來自大自然的聲音。
大型衍生態打擊樂舞《云南的響聲》是原生態歌舞《云南映像》的姊妹篇,它將帶著這人類最古老的響聲,敲響音韻,沁入您心田。在這臺以打擊樂為主的晚會中,楊麗萍的舞蹈僅僅是串聯。她說:“把云南能發出聲音的東西,都集結起來了。”創作團隊從民間發掘了許多獨特的樂器,樂手也都來自民間,就是要在現場演奏出云南的風聲、雨聲,乃至一片葉子、一塊石頭、一滴水的聲音。
據本劇總編導楊麗萍介紹,她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看到了一種鼓。那是在沒有任何機械設備的時代,人們用純手工制造的巨型樂器,最大的有三米多高,四條漢子也抬不動。那是鼓的祖先,是鼓的化石,她決心不惜一切代價,收集這些流浪在外的鼓。經過千辛萬苦,終于用牛拖馬拉,把幾十面大鼓從中緬邊界熱帶雨林的許多原始部落里,拉回來了,堆放在一起,變成了一片鼓的森林。于是,她有了創作《云南的響聲》的靈感。這場演出從2009年8月起籌備,楊麗萍說,為完美再現各種聲音,他們可謂絞盡腦汁:為了表現“蝗蟲翻山”的效果,他們錄下了蝴蝶振翅的聲響;為展現雨聲,大家用笸籮篩麥,打出節奏,“這是全世界絕無僅有的。”她語氣里透著自豪。
據悉,《云南的響聲》的演員基本上是《云南映像》的原班人馬。在《云南的響聲》演出中,你會看到,不論是鋤頭釘耙,還是水車石磨,只要是手中能拿的,口中能含的,幾乎都被當成樂器來演奏;被搬到舞臺上來的云南民族民間樂器,大約有幾百件之多。到時候,觀眾將會在舞臺上聽到,什么是云南發出的響聲。 “孔雀公主”呈現生命輪回 作為總編導兼主演,楊麗萍昨天依然是全場關注的焦點,她一共出場三次,每次都帶給觀眾驚喜。相較于“孔雀舞”的唯美、“荷花度母舞”的空靈,楊麗萍三段全新舞蹈奉獻給觀眾。
大幕拉開,臺上大鼓林立,鼓聲震天。片刻之后,鼓聲漸靜,一個女聲唱著悲揚的民歌,楊麗萍穿著一身藍色土布衣服,胸前圍著云南民間婦女穿的繡花圍腰,步履蹣跚地從鼓陣上走來,她演繹一個臨盆孕婦。在第一場《催生》中,楊麗萍扮演的孕婦在全村人的幫助下生下孩子,自己卻付出了生命,她通過舞蹈將分娩的艱難表達得淋漓盡致,“鬼門關”在她充滿掙扎與渴望的舞姿里讓人看得揪心。此后,經歷著撕心裂肺的痛苦時,楊麗萍夢回童年放牧的情境,又搖身一變成了扎著牛角小辮、搖著牛鈴的可愛小牧童。楊麗萍的最后一次出場在《喝醉了的鼓》里。楊麗萍站在一個自動行走的鼓上進入舞臺,她突然發現舞臺中央一個打鼓的小女孩,輕捧小女孩的臉,那是自己用生命換回的孩子,一對陰陽相隔的母女盡情地跳著,令人動情。夢醒之時,她似乎趟過了歲月之河,沿著祥云鼓鋪成的路,她走上祭壇,徘徊在陰陽兩界之間……《云南的響聲》依然呈現著生命的輪回,以及對強悍生命的敬仰。 最美妙的云南響聲返璞歸真 在《云南的響聲》里,用簸箕和稻谷就能創造雨景,全身“長滿葫蘆”的人還能吹奏葫蘆絲,女孩手腳并用拉的卻是一把只有一根弦的樂器……300多種仿大自然的響聲,讓人過足了“耳癮”。在“太陽雨”的場景中,演員們手拿簸箕、掃帚,一派忙碌的農作場景。突聽雨聲大作,仔細一看,是用麥子往簸箕里播撒而形成的下雨聲。“雀神怪鳥”場景中,展現了一場在芒樹下的交響樂:鳥翅煽動、水煙筒、鈴鐺樹等等,都發出了云南特有的響聲。全劇結尾時,山區里的學生用獨特的語言齊聲“唱讀”課文,這也是回蕩在云南群山之間的一種“云南的響聲”。
千姿百態的聲音如同絢爛的色彩,描繪出云南少數民族人民的生活畫卷,既真實又感人。在第四場《葫蘆人》,每個演員都背著數十個葫蘆,在舞臺上跑動時,發出聲音如同千軍萬馬;全劇最具生活氣息的是《樹下的交響》,釘耙、鋤頭、水車、水缸、水罐、竹葉,都奏出了美妙的音樂,正如臺詞中所說,“讓所有能發聲的、不能發聲的東西都發出聲音。”各種聲音匯成了山村交響曲,別有一番鄉間風情。
《云南的響聲》沒有節目單,也沒有戲劇線索串聯,但觀眾從一幕幕場景轉換和演員們耍弄出的各種聲響,能清晰感受到深沉、神秘、清新的豐富情致。雖然楊麗萍個人的舞段超過了《云南映像》和《藏謎》,但全體演員激情四溢的群舞才是全場表演中最動人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