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舞是一面絲路的鏡子,它主要以佛教中的人物為主,結合西域地區的文化特色所編創出來的舞蹈。
近代的編舞家和學者們前往敦煌地區考察后,仔細觀察莫高窟里的壁畫后,把所收集的人物繪畫和雕像編輯成一出舞劇――絲路花雨;由甘肅省歌舞團演出,演出后即受好評和喜愛,爾后又陸陸續續在全中國和世界各地演出,也帶來許多的震撼與新風貌!
絲路花雨之成功在于舞蹈的呈現和風貌,它豐富的動作內容和變化和其他舞蹈都不同;原因在于集合了多民族文化的姿態再創造出自己的獨一風格。在舞蹈中我們可以看到從希臘女神到印度神像多變的站姿,波斯民族的神秘面紗風味,這些又融合中國本身古典舞蹈柔美形態,敦煌舞是聚集了各類舞蹈技巧的精華所創作出來的舞蹈。
敦煌舞里又分成許多不同的舞碼,不同的技巧,我們所常聽到的“飛天”是其中的一支舞;大部分是和大彩帶一起跳,顯現出在空中飛舞的情境,壁畫中有許許多多的飛天,飛天在印度即“香音神”的意思,他們通常是出現在佛陀即將出來講經前,以奏樂和舞蹈的形式來迎接佛陀和告知眾生。
飛天又在敦煌舞中又細分為:伎樂天、散花天,伎樂天是負責彈奏音樂,而散花天是負責播灑香花,讓佛陀講經的會場既莊嚴又美麗。所以在舞蹈技巧上伎樂和散花的動作截然不同。除了飛天角色外還有菩薩、金剛、仙女和蓮花童子等。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形象氣質,舞蹈形態也不同。
如飛天伎樂是活潑、飄逸、燦爛的,思維菩薩是慈悲、端莊、典雅的,金剛力士是雄偉、威嚴、挺拔的,仙女是柔美、溫和嬌嫩的,蓮花童子是純真善良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