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舞蹈史(一) 中國古代舞蹈史部分 前 言 舞蹈,是一個民族精神的象征,通過舞蹈,我們可以窺見民族的歷史與文化。舞蹈既是藝術之母,又是人類文化的啟蒙者。原始人類從本能的情緒情感的發泄到生存欲望的表達、實現,都是依靠動作來完成的。動作濃縮了原始人的思想情感、情緒和激情,孕育了原始文化。 中華民族有著燦爛悠久的舞蹈文明史,它是中國文化極其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并掌握中國舞蹈文化發展的歷史,是舞蹈表演、創作和研究人員的必修之課。 一、課程的目的與要求 通過中國舞蹈史的講授,讓學生了解我國燦爛修久的舞蹈歷史和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培養其愛國主義思想,宏揚中華民族的舞蹈文化,幫助他們樹立起為祖國舞蹈事業獻身的信念。同時,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要求學生掌握中國舞蹈發生、發展的狀況及其各階段的審美特征、藝術風范,以便能從歷史和文化的角度去認識舞蹈、感受舞蹈、傳播舞蹈,促使他們在一個高層次上進行舞蹈的學習、表演、欣賞、評論以及創作、教學與研究。 二、課程內容的安排 第一章 原始舞蹈 本章要點: 本章主要從能上能上幾個方面來把握原如舞蹈與原如生活的密切聯系,認為原始舞蹈在原始社會并非是一種審美活動,而是原始人類一種生活形態和生活方式,是原始人生活的必然內容之一。因為它不僅是原始人宣泄情緒情感、表達愿望的有效手段,同時更是其生存的重要方式。正如聞一多總結原始舞蹈的性質時所言:“以綜合性的形態動員生命;以律動性物本質表現生命;以實用性的意義強調生命;以社會性的功能保障生命。” 一、原始人與舞蹈 1 、不以審美為目的的活動 2 、畫中的舞蹈形象 二、原始舞蹈的種類 1 、圖騰祭祀 2 、勞動生產 3 、戰爭生活 三、原始舞蹈的性質 1 、強烈的功利目的 2 、高度的生命情調 復習思考題: 1 、舞蹈與原始人的關系。 2 、為什么說原如舞蹈是原始人生命形態的最高展示? 本章參考文獻: 《通史》 《路史》 《禮記·月令》 《山海經·海外西經》 《呂氏在秋·仲夏記·古樂》 《史記·五帝本紀》 《左傳·昭十七年》 《韓非子·十過》 聞一多《伏羲考》、《姜履大人跡考》 第二章 夏商舞蹈 本章要點: 本章主要掌握夏商時代“女樂”的出現同“全民性”的原始舞蹈步入表演性娛樂舞蹈的一個關鍵性轉變。習管“女樂”是為奴隸主的享樂服務的,但它卻從另一個角度體現著人們在樂舞方面的審美意識的萌芽,顯示出舞蹈藝術原始狀態逐步走向文明的必然趨勢。與次同時,舞蹈在原始時期的祭祀功能被進一步強化,使祭祀舞蹈得以較大發展。 一、奴隸女樂 1 、以巨為美 2 、北里之舞 二、祭禮舞蹈與巫 1 、“通天地四方者為巫” 2 、舞雩求雨 三、紀功舞蹈 1 、《大》 2 、《桑林》 復習思考題: 此階段得注意的舞蹈現象是什么?為什么? 本章參考文獻: 《呂氏春秋》 《韓詩外傳》 《管子》 《尸子》 《路史》 《古今圖書集成》 《鹽鐵論》 《左傳·襄十年》 《竹書紀年》 《莊子·養生主》 《史記·殷本紀》 第三章 兩周舞蹈 本章要點: 本章首先要了解周王朝“制禮作樂”的目的和意義,了解“雅樂”在“禮制”中的地位以及在整個社會政治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認識“六大舞”即為從黃帝始到周武五止的六代“圣王”之紀功舞蹈,主要用于祭祀;懂得周代的樂舞教育是我國最早的美育教育;弄清“禮崩樂壞”與民間樂舞興起的社會文化根源和藝術規律上的原因;了解儒、道、墨三家的基本樂舞觀,重點認識儒道思想對中國古代藝術的深刻影響。 一、“雅樂”的建立與制度化 1 、樂制與樂治 2 、《六大舞》 3 、《六小舞》 二、樂舞教育 1 、儀表氣質 2 、道德精神 三、“禮崩樂壞”與民間舞蹈 1 、“紫之奪珠” 2 、“市也婆娑” 四、宮廷女樂與政治生活 1 、麗靡鸞翔 2 、苧羅絕色 五、蠟祭與儺祭 1 、舉國若狂 2 、索室逐疫 六、“百家爭鳴”中的樂舞理論 1 、“樂與政通” 2 、“為樂非也” 3 、“大音希聲” 復習思考題: 1 、雅樂在西周社會政治生活中的意義。 2 、“禮崩樂壞”的根源何在? 3 、儒、道樂舞思想對中國藝術的影響是什么? 本章參考文獻: 《周禮·春宮》 《陳樂書》 《樂記·賓牟賈》 《呂氏春秋·仲夏記·古樂》 《論語》 《說苑》 《左傳·襄二十九年》 《墨子·非樂》 《禮記》 《后漢書·禮儀志》 《孔子家語》 《拾遺記》 第四章 漢代舞蹈 本章要點: 本章最值得注意的問題是,民間俗樂舞在漢代取得了合法地位,成為宮廷娛樂的主要內容。同時需要了解“百戲”的含義和演出形式,了解舞蹈的漢代是“百戲”的組成部分。“百戲”的綜合性質是使舞蹈深受影響,從而形成漢代舞蹈雜技性技巧的特征。其次,由于漢代已經有了類似“舞蹈訓練班”的經營以及較為普遍的女樂舞蹈活動,促成了為數可觀的舞蹈人才的出現,她們高超的舞藝,對于提高漢代的舞蹈水平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此外,生活中廣泛的禮節舞和即興舞,也促進了漢代舞蹈的發展。同時,漢人的舞蹈意識開始成熟,集中體現在傅毅(舞賦)的舞蹈美學觀點中。 一、“百戲”舞蹈 1 、巾袖舞 2 、道具舞 3 、雜技舞 二、“四夷樂” 1 、鼓吹樂 2 、巴渝樂 三、即興舞與禮樂舞 1 、飲宴起舞 2 、以舞相屬 四、漢代著名舞人 1 、戚夫人 2 、李夫人 3 、趙飛燕 五、漢舞審美特征 1 、古拙與天真 2 、柔美與狂歡 3 、凝重的韻律 六、漢舞藝術成就 1 、縱向繼承 2 、橫向吸收 復習思考題: 1 、漢代舞蹈大發展的原因是什么? 2 、漢代舞蹈最值得注意的現象是什么? 本章參考文獻: 《前漢書·武帝記》 《前漢書·東方朔傳》 《前漢書·西城記》 《獨異記》 《西京賦》 《蜀都賦》 《南都賦》 《舞賦》 《樂府詩集》 《西經雜記》
第五章 魏晉南北朝舞蹈 本章要點: 本章重點了解魏晉南北朝舞蹈在中國舞蹈發展史上的特殊意義。此期間,社會的動蕩、民族和遷徙,促使了中原樂舞文化與各少數民族的樂舞文化長期交流相濡以墨;同時,玄學之風形成了人們精神的解放和人格的自由,使其勃發出特有的藝術創造精神,這一切,促成了魏晉南北朝樂舞的變革,奠定了唐代舞蹈金字塔的基石。 一、清商樂舞 1 、雜舞 2 、吳各西曲 二、中西樂舞交流 1 、胡樂胡舞 2 、融合出新 三、唐代舞蹈的奠基 1 、“軟舞”的準備 2 、“健舞”的先聲 3 、部伎的構架 復習思考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