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排練 (一)主題和題材:什么是主題?創作者要通過一個舞蹈作品表達什么中心思想,這就是作品的主題(或稱主題思想)。用具體事物、生活情景去表現這個主題思想,這種具體的材料就是“題材”。“主題”就是作品的核心、主體。題材就是具體描寫主題的材料。在舞蹈創作中可以先確定主題,再選擇題材。 (二)如何選擇題材: 1 什么是題材:就是編導在他所處的客觀現實生活中,經過深入觀察體驗,把那些豐富多采錯綜復雜的種種生活現象,經過分析、選擇、加工,使它們構成文藝作品的核心,也是作品最基本的因素。 2 選材的方式:分直接和間接兩種。直接就是發生在身邊的所見所聞所看的事和物。間接的如歷史、神話、寓言、童話、繪畫題材等。 3 舞蹈如何選材:要掌握舞蹈藝術創作的特殊規律,就是用舞蹈形象思維的方式,研究分析現實生活中的各種現象,全部依靠舞蹈的自身表現手段,既用身體動作表達感情,特別要注意題材的動感和豐富的感情。選材時還應注意:動作性,既通常所說的“能舞起來的材料”。抒情性,題材要孕育著深厚的感情動力。直觀性,必須是能出現在舞臺上讓觀眾直接看到或聽到的,(如過去和未來,可用暗轉、倒敘等手法) (三)構思腳本(舞蹈和音樂處理的文字結構),以突出主題思想為目的,把“題材”概括、提煉,構思成舞蹈的藝術結構,這就是舞蹈的“腳本”,腳本是作品的立腳根本。 怎樣結構舞蹈腳本,這點在舞劇的創作中特別重要,從舞劇的結構說起,簡單來說,舞劇的結構可分為: 1 引子或序幕:是劇中時代、環境和人物的引入。 2 開篇:劇情矛盾沖突的開始,要鮮明而引人入勝。 3 發展:劇情展開的過程,這段占有的篇幅較大,情節需要有起伏、轉折方能精彩。 4 高潮:是全劇矛盾發展的頂峰,它要激起觀眾最強烈的感受。 5 結局:劇情發展的結果,它要最清楚的揭示主題思想。 舞蹈的結構 (一) 什么是結構:簡單說安排作品情節的方法就叫結構。結構舞蹈時,時刻不要忘記用舞蹈的表現手段去考慮,時刻不要忘記是用藝術形式的表現手段和舞蹈動??于舞蹈中的音樂(創作舞曲)作為綜合性的舞蹈藝術,音樂處在非常重要的地位,有了音樂,才有完整的好舞蹈,所以必須處理好與音樂家的合作。(1)如何與音樂家合作:編導要把自己的創作動機和意圖、構思的過程直至素材的運用,人物形象和場面的設想,舞臺的氣氛和效果等,要非常認真的、帶感情的、繪聲繪色的告訴作曲者,使他好象看到了未來舞臺上出現的情景,產生共同的欲望和想象,同時也聽取他對舞曲創作的想法。要尊重作曲家的意見,在音樂寫成以后,不要隨意亂改和破壞音樂的完整性。 (2)編導和作曲者的合作中: A、在舞蹈總布局要求下,應充分發揮作曲者的想象力,保證舞蹈音樂的完整性。優秀的舞曲會進一步啟發編導的想象力,使舞蹈的形象和意境更完美。 B、可以和作曲者共同選擇音樂素材,(如采用哪種民族、哪個地區或哪首民歌、哪段曲子等),切磋音樂形象(如舞蹈的主要旋律、人物的主題、音樂等),這有利于音樂和舞蹈形象的一致,并且互相啟發。 C、對音樂的要求,要通過音樂的專業語言——“音樂表情術語”具體提出來,才能做到舞蹈與音樂節奏的吻合。 (3)如何利用現成音樂編舞: A、認真聽,分析音樂,做到盡可能明了原作意圖。 B、抓住音樂的主要基調(感情基調),選取適合此音樂表現的體裁,不要去解釋歌詞。 C、選擇適合此音樂主題的動作。舞蹈動作的來源:如前幾章所說,一是來自生活動作的提煉,一是來自中外古今的“舞蹈素材”。所謂“素材”就是創作的材料。要使它成為作品中的“舞蹈語言”,就必須根據內容、人物的需要去提煉雕琢,而不能生搬硬套。 如何著手編舞呢? 1、感情是動作的信息:編舞首先要弄清的是你要表現人物的什么感情和性格,有經驗的編導往往首先按舞蹈結構的線索設計出人物連綿不斷的心情、意識甚至潛臺詞,循者這個脈絡去雕琢動作。而富有演員經驗的編導,就使自己首先進入角色,讓作品中的人物在自己的身上活起來。在深入角色的基礎上,從自己積累的生活舞蹈素材中物色、提煉出此時此地,此情此景所需要的舞蹈形象來。即把體驗感情作為動作的原動力。 2、動作的典型性:這是成*之要點。典型的舞蹈動作不是綜合的越寬越好,而是個性越強越好——一要有突出的性格,二要有明晰的感情。人有七情:喜怒哀懼愛惡欲......設計舞蹈動作首先要說清楚什么是感情。但人有男女老少,古代和現代,這個民族和那個民族之分,他們表達的感情各異,因此動作還要性格分明。性格包括角色的個性及其民族的風采。 3、舞蹈的“意境”:舞蹈的動作不在“繁”與“簡”,能突出“意境”則靈。舞蹈作品的“意境”是把主題思想轉化為“詩情畫意”的藝術構思,是 “情”和“意”與“景”和“境”的統一,是人的理想。“意境”是大局,編舞要從大局著眼,小處(動作)著手,圍繞著動作去考慮動作。 4、舞蹈的主題動作:2人以上幾點著眼,首先設計出符合作品中人物(或擬人化)形象的基礎動作來——也有人稱主題動作——即塑造作品舞蹈形象的代表性動作,這種做法在民間舞蹈中是常見的。各地區的民族民間舞蹈跳起來有千變萬化,但總離不開那么幾個最有代表性的動作。它們成為舞蹈作品中“舞蹈語言” (動作組合)的基礎和反復出現的貫穿動作。 動作組合要編排得生動、流暢、感人。應注意: A、要有對比性的變化:對比有時間(節奏)上的快與慢,強與弱,延長與短暫等;有空間(造型)上的大與小,高與矮,方(線條凌厲,有棱有角)與圓(柔和,圓潤),放(伸)與收(縮),動與靜等。這些對比變化不應是形式上的安排,而是人物內心情感上的促使。如生活中的情緒......舞蹈動作的變化也是由此而來。對比性的動作加大了情緒變化的起伏,使各種情感在相對中顯得更鮮明、突出,所以,能使舞蹈語言更生動。 B、必要的重復、再現:舞蹈和音樂同屬時間性的藝術,舞蹈雖然還只有空間的形象,但不能象“雕塑”那樣永遠靜止在那兒盡人觀賞。為了使舞蹈形象和 “意境”留在觀眾心上,重復、再現手法同樣是不可少的。 其做法可有多樣: (1)主題動作貫穿始終。(2)主題動作在不同的情節、段落,不同的節奏下變換出現。 (3)主要的舞蹈組合(段落)反復出現。(4)開頭和結尾是同樣的舞蹈處理或“意境”的再現。 (5)動作“元素”——在后。 5、構圖:構圖是編舞中一個重要組成因素。構圖包括舞臺調度和畫面。構圖是隨著登場人物的行為和感情發展而設計的。沒什么固定的“程式”。關鍵是要通過隊行圖案的變化把舞臺襯托成作品所需要的空間、境界。 對于舞臺的構圖,我國傳統審美習慣是“均衡”、“勻稱”。“均衡”就是常說的“不要偏臺”。均衡的構圖有兩種,一種是對稱均衡,一種是不對稱的均衡。“勻稱”是指構圖上不要有死角或多一塊、少一截等感覺。有時也需要不均衡的場面,那是由于強烈的劇情沖突的需要,而造成一種高度驚恐不安的氣氛。不同的構圖會給觀眾留下不同的直感:圓形使人感覺豐滿;方形顯得嚴肅、整齊(但極少用);而三角形介于兩者之間,較靈活,易組成多種圖形的小單位;弧形有縱深的感覺;縱隊有逼近、壓迫的感覺;橫排——平和;斜排——前程遠大。在舞臺調度上:走直線顯得距離近,路途短;走曲線顯得距離較遠,路途長;走“8”字,距離無限,可以從早走到晚;左右橫過,表示眼前發生的事物;自后向前,可造成由遠而近的感覺;“V”字向前,有沖擊、壓力之感;多人“龍擺尾”的隊形,能顯示人群由遠而近、由少聚多的情景;幾列直排的縱橫交*,能增加要渲染的某種氣氛——無論是緊張的、火熱的、戰斗式的;由密集到擴散的隊形,能造成一種占領空間的勢頭;大收大放可造成氣勢、力不可擋的強烈氣氛;忽前、忽后、忽左、忽右的連續調度,給人以動蕩不安、瞬息萬變之感,可表示風浪中行船、心潮起伏的幻覺、激烈的戰斗等等...... 需要說明的是,舞蹈的構圖不能孤立的設計,必須和舞蹈動作組合結合起來,且與服裝、道具也是分不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