霹靂舞教程:幾種典型舞姿與舞步
霹靂舞中有幾種典型舞姿與舞步,是大家欣賞霹雷舞時應該了解與掌握的,如“波浪”、“爆突”、“滑步”和“人體模型”、“電布吉”。
●波浪:一般是舞者在刺耳的節(jié)奏很快的電聲音樂伴奏下,扭動身體的各個部位,胳臂像蛇行一樣起伏蠕動,像柔術動作,它起始于右手指尖,流經手腕、臂肘、肩膀,穿過胸腔、腰臀、腿腋,再照原路返回胸腹,再經左臂,從左手指尖“人海”。接著另一舞者開始做同一動作,經過動作的不斷傳遞,形成一道長長的波浪線,非常優(yōu)美。
●爆突:是指舞者在完成—個柔美的組合動作之后、又突然做出一些奇怪的動作和舞姿,并以高度準確性、快捷地交換著各種姿態(tài)。
●滑步:類似于月亮步,也有人稱之為“太空步”,這個動作要求舞者兩腳交替運動而使身體后退。它一般接在“爆突”動作之后,經過一段緊張而快速的有棱角的舞蹈動作之后,又平穩(wěn)地向后滑行起來。
●人體模型動作:是舞者做類似木偶的動作, 此外霹靂舞中還有“布瑞克”、“電布吉”、“上搖滾”等動作。 “布瑞克”是具有體操和雜技特點的舞蹈動作,動作比較驚險;“電布吉”是什么動作都有的怪誕舞蹈;“上搖滾”是類似于武打的動作,舞者實際上不是真打,彼此之間身體毫無接觸。
霹靂舞的音樂屬于嬉皮霍普文化范疇,所謂嬉皮霍普是指霹靂舞、亂涂亂畫藝術、拉品音樂(節(jié)奏強烈的音樂)和刮擦聲。拉品是指節(jié)目主持人用富于爵土樂味道的說唱來給舞蹈伴奏。刮擦是指播音員將唱盤上的唱片反轉,使磁針刮擦唱片而發(fā)出聲響。除此之外,還用節(jié)拍箱和電子合成器弄出米的有節(jié)奏的音樂。
霹靂舞的舞蹈服裝雖然比較簡單隨意,但不能穿平時的服裝和一般的運動服裝。他們舞蹈時喜歡穿白色,或黑色、或天藍色的“普馬”牌跑步鞋,這種鞋子適宜于做滑步動作,而且立腳尖時,腳趾不容易受傷。舞蹈者的服飾也很特別,男舞者上身穿的是寬松而又合身的外套,質地一般都是尼龍布的,這種布料由于光滑,適宜做地面上的各種族轉動作。下身一般穿寬松牛仔褲,女舞看上身為帶帽圓領長袖運動衫,下身緊身褲或牛仔褲,富有女性魅力。
風格動作(Style Move) 風格動作是霹靂舞的基礎,也是霹靂舞風格的主要體現。包括以下舞蹈風格: 戰(zhàn)斗舞步(Up-Rock):模擬打斗的舞蹈。 搖擺步(Top-Rock):身體直立有搖擺動作的舞蹈。 地板動作(Footwork):身體下伏,以手臂支撐地面,雙腿快速翻轉和移動。 定格(Freeze):由手部支撐地面完成的身體空中停頓動作。 力量動作(Power Move)
一系列高技巧性動作的總稱,它的動作主要分為旋轉、跳、滑、浮、刷腿、空翻、踢幾類。其特點是以身體各個部位為支點,身體旋轉或騰躍。
1983年春天,兩種前所未見的舞蹈動作叫許多美國人大開眼界:一是紐約市“滾石隊”的舞蹈演員在電影《閃電舞》的一個短暫的場景中跳出了背旋動作①;二是在一次電視特別節(jié)目中,流行歌手邁克爾·杰克遜創(chuàng)造的身體朝后滑動的臺步“月球漫步”。1984年年初,當紐約霹靂舞團的演員歡快地跳著登上肯尼迪中心的舞臺向現代舞舞蹈家凱瑟琳·鄧納姆致意時,霹靂舞對大多數美國人至少已不是個陌生的名詞了這是一種隨心所欲的、體操式的舞蹈,大約10年前開始在紐約的南布朗克斯區(qū)的街頭興起,它取代了早先和街頭團伙毆斗。
霹靂舞一開始只不過是城市青年以一種非暴力形式炫耀他們的體力的方式,后來卻迅速發(fā)展成為一種街頭文化。如果說紐約地鐵及墻頭上的胡涂亂抹和打擊樂是城市青年的藝術,那么霹靂舞不言而喻便是他們的芭蕾了。
1984年夏末上演了兩部長片和幾部商業(yè)電視片,在聚光燈下,霹靂舞表演得淋漓盡致。隨著這些影片和電視片的發(fā)行,美國人對霹靂舞和“爆砰”舞感到很熟悉了。作為現代流行舞蹈中難度最高、最不同尋常的霹靂舞,引起了普遍的強烈興趣。
迪斯科音樂砰砰奏起來了,一個綽號叫“滾石”的20歲的密西根州立大學主修繪畫的學生拉梅爾·甘布爾站在查爾斯街和薩拉托加街拐角處,周圍站著許多觀看熱鬧的人。開始的時候,他的身體突然迅速地扭動了幾下,接著他就躺在地上扭動起來。
在舞蹈中有一條不言自明的規(guī)則,即每個轉身、每個旋轉都必須有預備動作一連串的動作或只是一個亮相以便舞蹈者積聚起力量完成接踵而來的旋轉動作。霹靂舞也同樣遵循這條規(guī)則,但又做了發(fā)揮。在芭蕾舞、現代舞和爵士舞中,爆發(fā)力往往來自雙臂,舞蹈者用力伸出手臂,然后借收回手的沖力開始旋轉。而在霹靂舞中,幾乎所有的力量都來自舞蹈者的雙腿。在圍觀人群的起哄下,這個青年又扭又擺。他將手撐在鋪在地上的漆布上,高舉起雙腿,劈成V字型,同時肩背著地翻滾起來②。
他迅速地一扭,便躺在地上,以“風車旋”帶來的慣性就地翻滾起來。最后,他看起來只能再轉幾圈了,然而就在這一瞬間,他一個縱身倒立,又以頭作支點旋轉起來,就像一位芭蕾舞女演員在用足尖旋轉一樣。舞蹈者從地上一躍而起,走向“火箭”舞蹈隊同伴身邊。旁觀的人朝他大聲喝彩,他外表看上去沒有絲毫衣冠不整的狼狽相,只是平頂非洲發(fā)型有點癟塌。
舞步快、動作貼近地面以及全身除腳之外,任何部位都可支地作旋轉的街頭舞蹈,往往都被人稱為“霹靂舞”。然而,對跳霹靂舞的人來說,“霹靂”是一個專用名詞,只有那些在地板上或貼近地面做的動作才被稱為“霹靂”。
還有一種舞稱做“爆砰”舞。跳這種舞的人把全身肌肉的力量集中到身體的某一個部位,然后突然急劇地扭動搖擺起來。 霹靂舞熱情奔放,而“爆砰”舞的動作則有一股神經質的狂躁不安的沖動。它與眾不同之處就在于它的波浪動作。開始的時候,身體的某一部分如一只手或一只腳即像波浪般起伏,接著,這種起伏明顯地波及全身。這種動作機械而呆板,使舞蹈者的關節(jié)特別疲勞。跳霹靂舞要有力氣,跳“爆砰”舞則需要敏捷、和諧。一個技巧高超的人可以同時使身體的不同部位向不同的方向運動。有一種技巧是跳“爆砰”舞的人很喜歡玩的:即把動作從一個人“傳遞”給另一個人,舞蹈者一個接一個地抖動起伏,就像有一股電流通過他們的身體。
將“爆砰”舞和霹靂舞的動作結合起來,便形成自由式舞步。“神童”隊是跳自由式舞步的,其成員都非常年輕,它是巴爾的摩市唯一有女成員的霹靂舞團體。不過姑娘們是不跳霹靂舞的,女人沒有霹靂舞大多數動作所必需的支撐自身體重的力量。
知道霹靂舞動作的名稱及其基本跳法是一回事,跳出這些動作又是另一回事。那么街頭舞蹈家們是從哪里學會的呢?“從電視里學來的。”一個18歲的麥克唐納快餐店的店員說。他們從電視里播映的動畫影片上看到一些奇怪的動作,于是模仿起來。有時候他們也將紐約市肯尼迪中心表演的霹靂舞錄象,對照著學。
跳霹靂舞的團體紛紛成立,有些團體已有了經理人。演出商還想把舞蹈搬上銀幕。由于跳舞蹈的青年很多是黑人,社會上議論,霹靂舞是黑人小伙子想脫離貧民區(qū)的跳板。
然而,如果霹靂舞重步迪斯科的后塵將會怎樣呢?霹靂舞的舞蹈家們并不為此發(fā)愁。他們把所有說霹靂舞即將衰落的散言碎語都斥為嫉妒之詞。
①霹靂舞中常見的一種動作,舞蹈者肩背著地,保持平衡,用雙手推動身體并旋轉。
②這種動作叫“風車旋”,是霹靂舞中最花哨的動作,舞蹈者肩背著地翻滾,同時將腿舉得高高的,懸空做出各種旋轉和剪式動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