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 政治 歷史 ——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成為經典的背后
1964年10月,一部名為《東方紅》的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成功上演,看過《東方紅》的中外人士都為之震撼。以高超的音樂舞蹈藝術形式,史詩般地將中國革命的偉大歷程展現在舞臺上,這是《東方紅》的一種獨創。
《東方紅》這一藝術豐碑,是周恩來開創的。受非洲歌舞形式的啟發,搞一部藝術與歷史完美結合的中國式的歌舞,是周恩來的心愿。1964年是新中國成立15周年,他的心中開始醞釀一個宏大的創作設想,就是上演一部大型的歌、舞、詩結合的史詩性作品,來完整地、藝術地反映中國共產黨的光輝歷程。這年7月,他批準了中宣部《關于國慶期間演出大型歌舞“東方紅”問題的請示》,決定成立創作領導小組,并明確表示:這件事我要親自抓。 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首演
1964年10月16日,毛澤東、劉少奇等接見參加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演出的全體人員。 但是,以什么樣的思路和風格藝術地再現中國革命的光輝歷程,做到藝術與歷史的高度統一?周恩來在指導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創作的時候,率先提出了“要采用史詩的寫法”的想法,他認為,“中國革命本身就是一首壯麗的史詩,是一個偉大的創作”,排演《東方紅》,就是要“努力做到用藝術形式將中國革命這首史詩再現在舞臺上”。具體說來,就是要“努力做到政治和藝術的統一、內容和形式的統一。要具有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從這時起,《東方紅》就開始了用“史詩的寫法”來創作的歷程,力圖深刻地反映出中國革命的光輝歷史,同時還“注意藝術風格、藝術手法的多樣化”,使人得到藝術享受,真正達到藝術與歷史的高度統一。
在周恩來的直接指導下,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于1964年8月開始啟動。為了內容和形式都體現“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周恩來在明確藝術與歷史高度統一的原則基礎上,對作品主題的確立和藝術表現手法的把握,都傾注了大量的心血。
關于《東方紅》要表現的主題,周恩來明確指出就是要用藝術的手法,總結和反映黨的歷史經驗,學習和宣傳毛澤東思想。當然,史詩不是對歷史進行簡單、機械的復寫,《東方紅》也不可能把黨史上的每次重大事件都搬上舞臺。要把中國革命這幅長篇歷史畫卷濃縮在小小的一方舞臺上,只能是粗線條地勾勒。但如果勾勒不好,缺乏藝術的創造和加工,就容易成為政治說教,收不到理想的效果。如何在歷史長河中抓住最本質的東西并把它藝術地再現出來,直接關系到能否充分表現作品的主題。為此,周恩來多次給編創人員講解中國革命的歷史,強調要重點把握黨的三大法寶和三大作風等這樣一些最基本的內容,努力把這段歷史的閃光點展示出來。
主題確定了,還有一個藝術表現的手法問題。在當時,用藝術形式,特別是用歌舞這種形式來概括地表現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革命斗爭的歷史,還處于摸索階段,有相當的難度。為此,周恩來反復提醒大家:“我們搞的是一部史詩,史詩要用史詩的寫法,它不是寫故事性的劇本。它既是粗線條的,又要很深刻,能打動人。”為了使《東方紅》的創作真正達到歷史與藝術的高度統一,他特別強調,在創作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藝術風格、藝術手法的多樣化;平板、單調、貧乏的東西不僅不能使人受到政治教育,也不能使人得到藝術享受。他認為:表現革命,有的時候需要雄壯的東西,有的時候也需要輕快的東西。有剛也要有柔,有統一也要有變化。我們黨的斗爭歷史是剛的,因此,《東方紅》這部作品的基調是剛的,這是統一,但也應該有優美抒情的歌和舞。革命是廣闊的,革命感情是豐富的。總之,他強調在創作中,要把革命的現實主義和革命的浪漫主義結合起來。
為了使《東方紅》能夠準時上演,周恩來親自投入創作設計。如《東方曙光》是這部大型舞蹈史詩的第一場,準備用歌舞的形式來反映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但一直找不到現成的歌曲。周恩來為此著急的時候,文化部藝術局局長周巍峙到音樂研究所找到了一首名為《北方吹來十月的風》的詩歌,又請作曲家李煥專門作曲,周恩來聽了之后非常滿意。他認為詞曲很好地反映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和中國革命的關系,充分表達了“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這個主題。為了進一步突出主題,他還親自設計了布景:天幕的左側是馬克思、列寧的畫像,在畫像前同時升起兩面旗幟,一面是黨旗,一面是青年毛澤東的頭像,在兩面旗幟引導下,行進著中國革命的隊伍。這個布景,很好地烘托了意境,得到了大家的交口稱贊。
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于1964年10月2日在人民大會堂首演,立即引起了空前的轟動。僅在北京就連演14場,觀眾場場爆滿。10月16日晚,在周恩來的陪同下,毛澤東也來到人民大會堂觀看演出,滿意之余,他還親自接見了參加《東方紅》創作和演出的全體人員。
《東方紅》得到了方方面面的認可,廣大群眾特別是青年學生看后既震撼又深感啟迪良多。10月6日,當時就讀于清華大學的胡錦濤在《人民日報》發表了一篇題為《上了生動的一課》的文章,其中寫道:“看了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以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這不僅是一場很好的歌舞,而且是一部中國革命的巨大史詩”,“它賦予我們巨大的精神力量,給我們上了生動的一課”。這發自內心的感言,充分說明了《東方紅》在內容和形式上給予廣大觀眾的感染和震撼,也是對周恩來關于要“用藝術形式將中國革命這首史詩再現在舞臺上”的最好注腳。
《東方紅》演出成功后,周恩來曾經說過:“《東方紅》要演下去,它是用我國人民的血汗寫出來的”;不僅要演下去,而且要寫出新的作品,“要一部一部地寫下去”。
1984年,在《東方紅》公演20年之后,《中國革命之歌》在北京上演。這是又一部史詩性的音樂舞蹈作品,是廣大文藝工作者獻給新中國成立35周年的厚禮。這部作品的演職人員中的許多人當年都參加過《東方紅》的創作和演出,按照周恩來倡導的藝術與歷史高度統一的創作原則,飽含熱情地投身到這部新的史詩創作之中。
《中國革命之歌》與《東方紅》的區別首先在于它們的時間跨度不同。《東方紅》描寫的是從五四運動到開國大典30年來的歷史,而《中國革命之歌》表現的則是從鴉片戰爭到改革開放初期140多年的歷史,無疑,后者的歷史視野更加廣闊。其次是由于時代的發展和進步,更多的文藝工作者能夠參加演出,現代化的舞臺和創作條件,激光、投影等先進科學技術的運用,不僅增添了《中國革命之歌》的磅礴氣勢和絢麗色彩,也使得它的藝術創造和表現力更加突出。
時任文化部顧問、中國作協副主席的陳荒煤曾撰文指出,《中國革命之歌》“以高度藝術語言概括,充滿激情和詩意,引人深思、感人肺腑地再現歷史的面貌”。他認為:“既然稱之為史詩,就應該承認史與詩是一個融合在一起的結晶,完美和諧的整體。沒有偉大雄壯的歷史,也不可能有激蕩人心的詩歌。”文藝界人士認為,《中國革命之歌》的成功之處,就在于牢記周恩來關于“用藝術形式將中國革命這首史詩再現在舞臺上”的教誨,堅持了《東方紅》所體現的藝術與歷史高度統一的創作原則。
當新中國走過60年,回顧波瀾壯闊的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歷程的時候,人們期盼像《東方紅》和《中國革命之歌》那樣的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渴望再創作出新的舞臺藝術鴻篇巨制。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也是延續著藝術與歷史高度統一的創作原則起步的,再次詮釋了音樂舞蹈史詩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用李長春的話來說,這類音樂舞蹈史詩,是“在人民的歷史創造中進行藝術的創造”。
《東方紅》曾被譽為“20世紀華人音樂舞蹈經典”。它歷經數十年時間,至今仍具有強大的魅力,原因就在于它既是精湛的表演藝術作品,也是宏偉的史詩,集中表現了中國人民的優秀民族特性,是藝術與政治、歷史的完美統一。正如一位當年觀看過《東方紅》的外國記者所說:這部作品使人們看到了一個偉大的黨、偉大的國家和偉大的人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