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的
通過學習兒童 芭蕾形體基礎知識,幫助學生加強美育教育,提高綜合素質,使之成為德、智、體、美全面、和諧、均衡發展的人。 ·教學意義為了貫徹三個體系的落實(教育體系、文化創新體系、健身體系),提高兩個素質(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為了促進望京實驗.教育事業的發展,在興趣班的范圍內,開拓、耕耘出一塊適合新世紀中小學美育教育的園地;摸索、整理出一套從屬于健美學范疇但又有別于體育、 舞蹈的望京實驗.兒童芭蕾形體的嶄新教材。在實驗中求創新,在實踐中求突破,在教學中求發展,并在望京實驗.領導和朝陽區教委的支持下,進一步推廣、普及兒童芭蕾形體事業。 ·師資培養盡快地為望京實驗.培養出熱愛兒童芭蕾形體,并愿意為之耕耘的、敬業的、德才兼備的Li-chor兒童芭蕾形體師資。并在條件成熟時,以望京實驗.為基地,合作開設兒童芭蕾形體師資班,為廣大中小學培養優秀的師資人才。 ·教學目標第一階段:2002年10月9日至2002年12月25日。 準備2002年底匯報、表演、參觀課,展示首屆望京實驗.兒童芭蕾形體班的學習成果。 第二階段:2003年1月8日至2003年1月29日。 根據匯報、表演、參觀課的情況,發揚成績,改進不足,及時調整教學內容,進一步把握基礎練習,加強基本功訓練。 ·教學時間第一期:2002年10月9日至2003年1月29日(每周三16:00~17:00),共16次課,24課時。 第二期:(校方安排)
·教學提示 兒童芭蕾形體從屬于Li-Chor芭蕾形體,同時她又填補、豐富了Li-Chor芭蕾形體的兒童教材。 Li-Chor中文名稱為利群,是liberal(自由的、豐富的、不受拘束的)和choreography(舞蹈設計、動作編排)的縮寫組合。 兒童芭蕾形體教材是劉利群老師借鑒芭蕾的訓練框架和規范,特別為望京實驗.6~12歲兒童創編的不同于芭蕾專業考級的兒童美育健身舞蹈教材。
·教學難點 在教學過程中,有三個矛盾需要解決。 第一個矛盾:學生年齡跨度大的矛盾。不同年級層次的學生,由于受生理、心理等因素的影響,訓練重點將有所不同。對一二三年級的學生,主要是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并與基礎練習相結合,掌握適度的運動量,保障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對四五六年級的學生,在進行基本功訓練的基礎上,要加強形體氣質練習。 第二個矛盾:時間與體力的矛盾。小學生,特別是一二年級的學生,耐力較差。經過兩個月的訓練,學習的體質明顯加強,可以考慮適當增加授課時間。 第三個矛盾:兒童天性與專注力的矛盾。活潑、可愛、純真、好動是兒童的天性,在保持兒童天性的同時,還要加強組織性、紀律性和專注力的培養。一年級兒童的明顯進步就說明,專注力是可以培養的。培養學生的專注力是難中之難,它直接影響教學的進度。
·教學重點 打好基礎是重中之重。有了基礎,一切都可能有;沒有基礎,一切都不可能有。班里40多名學生,形象都很好,才藝、智商也較高(有的學生鋼琴考過八級,有的學生達到業余圍棋四段水平)。但是,這些學生基本上沒有舞蹈基礎,協調性普遍較差,所以,加強基本功和協調性訓練是教學的兩大重點。 為了2002年底的匯報、表演、參觀課而編排的一些中外舞蹈組合,主要目的是加強學生的協調性練習,但這只是短期行為。2003年初以后,重點還是對學生進行基礎訓練。
·教學方法 掌握好四個結合和一個永遠。 第一個結合:理論法與練習法相結合。例如,告訴學生一些芭蕾形體動作的術語:擦地,法語的讀音和原義是無限伸延;蹲,法語的讀音和原義是雙膝彎屈。了解了這些基本知識后,在實地練習時,學生會更加準確地把握舞蹈動作的要領。 第二個結合:示范法與模仿法相結合。Li-Chor教學法與其他舞蹈班(包括專業的)不同的是,它強調師資在必要時應該從始至終帶領學生做舞蹈組合與動作。學生通過直觀教師舞姿,自己模仿運用,可達到形神兼備、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第三個結合:提示法與表現法相結合。鼓勵學生運用肢體語言和形體動作表達音樂內涵和抒發意愿情趣的興趣和能力,并隨時、及時給予提示、肯定和贊揚。 第四個結合:分解法與組合法相結合。將舞蹈組合中的某一難點、基本動作進行單一的分解,變成若干局部或單一的動作,反復練習,到學生完全掌握后,再恢復組合的整體教學。由淺入深,由博返約,既有助于學生掌握動作要領,又幫助他們克服可能產生的畏難情緒。 一個永遠——對學生永遠要表揚。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皮格馬利翁效應。好學生是夸出來的。“沒有不好的學生,只有不好的老師”,學生所以做得不好,是因為老師教得不好。要善于捕捉每一個學生每一次課的點滴進步,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與自尊心,讓他們保持健康的心態。對每個學生的進步視而不見,忽略了表揚的功效,既是教學的損失也是教師的失職。 在這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Li-Chor教學方法的選擇與實際運用,是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進度、教學環境、教學條件,特別是教學對象的實際水平等實際情況出發,不斷變化、發展著的。所謂“德貴日新”,除了教學目的外,教學方法的選擇(包括教學內容的實際應用)都會根據實際情況,不斷地進行相應的調整。都是可變的。
·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主要分三大部分:墊上練習、把桿練習、中間練習。 2002年10月(10月9日、10月16日、10月23日、10月30日) 墊上部分: 坐姿;手位(一位至七位)小組合;軟度、開度條件練習。 把桿部分: 雙手扶把姿態;單手扶把姿態。芭蕾舞蹈基本手形;單手扶把芭蕾基本腳位(一位至七位);單手扶把芭蕾基本手位(一位、二位、三位、七位);單手扶把把桿手位、腳位小組合;一位、二位、五位蹲組合;一位擦地組合。 中間部分: 芭蕾基本站位(十四字要領)——抬頭、沉肩、挺胸、夾背、收腹、提臀、直膝;芭蕾手位組合(一位至七位);芭蕾手位、腳位同步組合(手、腳一位至手、腳七位)。 小跳準備動作組合。 碎步練習——兒童小舞蹈組合(小蜜蜂)。 2002年11月(11月6日、11月13日、11月20日、11月27日):復習10月授課內容。 墊上部分: 坐姿、抬腿、勾繃腳小組合;踢腿小組合(前腿、旁腿、后腿)。 把桿部分: 五位擦地組合(前腿、旁腿、后腿);五位小踢腿預備組合;90度外展、內收劃圈組合(前劃到旁、旁劃到后、后劃到旁、旁劃到前);壓腿組合(前腿、旁腿)。 中間部分: 芭蕾八個方向舞蹈組合(第一方向至第八方向);芭蕾四個舞蹈造型(第一至第四舞蹈造型);旁搖擺步小組合;前波爾卡小組合;小跳組合分解動作;中國民間舞蹈——藏族舞蹈分解動作。
2002年12月(12月4日、12月11日、12月18日、12月25日):復習10月、11月授課內容。 墊上部分: 手的波浪練習(七位、三位);條件、形體練習。 把桿部分: 小踢腿組合(前腿、旁腿、后腿);下腰組合(前腰、旁腰、后腰)。 中間部分: 小跳組合;形體氣質練習;中國民間舞蹈組合(走進西藏、載歌載舞);歡送佳賓小組合(休整運動)。 2003年1月(1月8日、1月15日、1月22日、1月29日):根據匯報表演課后,領導、嘉賓、家長提出的意見和要求,發揚成績,糾正不足。 第一學期的最后一個月鞏固、復習前三個月的授課內容。主要是細抓基本功和芭蕾基礎練習。根據具體情況,安排授課內容。
本文內容由 舞蹈一生 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