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麗萍,1958年生于云南,洱源白族人,自幼酷愛舞蹈。1971年進入西雙版納州歌舞團,九年后調入中央民族歌舞團,并以“孔雀舞”聞名。1992年,她成為中國大陸第一位赴臺灣表演的舞蹈家。1994年,獨舞《雀之靈》榮獲中華民族20世紀舞蹈經典作品金獎。2003年,楊麗萍任原生態歌舞《云南映象》總編導及主演。2009年,編導并主演《云南映像》姊妹篇《云南的響聲》,再獲成功。
簡介:1986年的《雀之靈》讓楊麗萍成為了受世人矚目的舞蹈藝術家。多年來,楊麗萍用自然與生命詮釋著舞蹈,同時也在用舞蹈詮釋著自然與生命。本期《中國訪談》特別請來了著名的舞蹈藝術家,“孔雀之王”楊麗萍,講述她的衍生態舞蹈與孔雀情緣。
中國網:有一句話叫做:舞蹈是人類共通的語言。這句話在您的創作上也許是最好的體現。您的新作,《云南的響聲》是《云南映象》的姊妹篇,它在叫法上是“大型衍生態歌舞集”,“衍生態歌舞”與“原生態歌舞”有什么樣的差別呢?
楊麗萍:基本上是我們這群后裔的人不是爺爺給我們的東西,也不是媽媽爸爸給的東西,不是從他們身上學來的,是我們創作出來的。
中國網:有一個再創造。
楊麗萍:他們本身也在創作,最早的聲音是猴子叫,那是很多人創造出來的,所以我們不能停止,我們還要繁衍生息,我們有這個精神,有這個能力,像孔雀舞《雀之靈》這個作品和其他老師的作品不一樣,和他們的跳法都不一樣,這就是創作,最可貴的就是創作。接受是很容易的,只要你有感情,你懂,你就能把它接受過來,前輩的東西拿過來。我們有沒有一個新的東西?它的根基還是在民族上,不會脫離,有命脈在里面,它不會說是跑差了,跑出一個非洲的舞蹈,或者是用一個電吉他作為我們舞蹈的伴奏,我們不會是這種發展,我們的發展是還在它的基礎上。
中國網:比如會有哪些再創造,有哪些發明在里面?
楊麗萍:比如我們民間里就沒有拿簸箕,把一個節奏打出來。
中國網:我們可以把它放到舞臺上來。
楊麗萍:我們還有把葫蘆當成衣服穿在身上,用葫蘆抖,祖先也沒有創造出來。還有7米長的笛子,長著葉子的笛子可以吹響,而且是男女吹。我們祖先發明的笛子只有這么長,可是我們的笛子有7米長。我覺得這個就是創造,沒有的,地球上沒有的東西,我們創造了,這就是不得了。
中國網:可以說它也是蘊含著我們很多智慧在里面。
楊麗萍:對生命、生活的觀察。
中國網:很多觀眾都會認為現在在電視上看到的一些舞蹈,很少有能真真正正打動人的,有能真真正正長時間去吸引人去看的,您認為這其中的原因在什么地方?
楊麗萍:我們今天來參見肖全老師的攝影展,這個世界上有很多攝影師,這個世界上有很多舞蹈家,但是能夠有自己符號的,有自己創造的(不多),包括畫家很多,有創造力的、獨特的它就會吸引人,就會不同,不同就會受到關注。如果我們太大同了,我們連自己的祖宗,我們的文化、我們的屬性感沒了,那我們就變成了美國人,我們穿的都跟他們一樣,我們吃的也跟他們一樣,漢堡包,那我們的藝術如果要是大同了,肯定就像你說的。還有即便是漢堡包也有做的好和差的漢堡包,吃的人一吃就吃出來了。跳舞也是這樣,不是說每個人跳舞都能跳得好,這東西有很多方面的綜合才行。
中國網:也就是說還是要有一個能力和特色在里面的。
楊麗萍:沒有才華的舞蹈家、沒有才華的攝影師東西可能就平庸,讓人感覺太不新鮮了,太不生動了。
中國網:以電視的方式呈現舞蹈,會不會抹殺掉很多在現場和舞臺上看舞蹈的很多優勢呢?
楊麗萍:在舞臺上有舞臺的味道,其實我們的民族民間舞在村子里看是最好的,地理環境、大自然村落,生病為了驅魔才戴面具跳舞的感覺,肯定是在村子里好。但是現在村子都沒了,連我的母親都不愿意穿民族服裝了,都在看電視,那可不是只有我們這種在舞臺上表現。我覺得電視電影也好,拍出的舞蹈有另外一種味道,但是電視和電影也有好的導演和差的導演拍的,好導演真的把舞蹈會拍得有另一番的不同。像杰克遜有很多MTV,我就覺得拍的非常好。
中國網:有一種特色。
楊麗萍:他的演唱會又是另外一種現場感,不一樣。
中國網:剛才在您的談話當中我們也能體會出,現在很多的村落它的一些民族的文化也在漸漸的消失,您認為舞蹈在傳承民族文化方面起到了一個什么樣的作用?
楊麗萍:民間(民族文化傳播)最早的時候基本靠舞蹈,因為我們很多少數民族連文字都沒有,沒法記載他們的東西,他們基本上靠舞蹈。建筑有建筑的東西來傳承,歌舞是非物質的,它是靠口口相傳,它沒有譜子,它也沒能把舞蹈錄像下來,所以它只能是言傳身教,以這樣的方式傳承。
中國網:您的舞蹈創作是不是也承載著這樣一種傳承民族文化的責任?
楊麗萍:自然而然就肩負了,我們把最純粹的、最精華的挖掘出來,不要泛泛的。不是博物館,也不是資料館,我們是藝術館,歌舞是一門藝術,搬到舞臺上以后特別要有藝術的標準和作品的深度,文化的符號,我們這些都不失去的話,可能會是一種很好的傳承。否則雜七雜八的一大堆看不到最閃光的,我展出的,或者我表現的幾乎都是珍珠、瑪瑙、翡翠、寶石這樣的東西。
中國網:而且在傳承的過程中可能還會有一些更好的再創造。
楊麗萍:對,如果能再創造就太生態了,傳承的基因和方式就更生態了。而不是戛然而止,我覺得戛然而止是消極的。
中國網:今天也非常感謝楊老師能夠作客我們的中國訪談,謝謝您。感謝您的收看,我們的下期節目再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