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唐古典舞是以中國古代文明史中最輝煌的漢、唐精神和藝術氣質為審美主干,以漢、唐為代表的樂舞文化傳統和明、清以來發展成熟的戲曲舞蹈形式為支點,而創建的中國古典舞學派。
本學派的創始人孫穎教授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歷經了二十余年的理論思考和準備。繼而,從八十年代至二十世紀末孫教授以其淵博的歷史文化知識和獨特的藝術靈性開始了頻繁而艱苦的創作實踐活動,二十年來積累了大量的古典舞蹈劇目。這些劇目生動地展現了五千年來中華民族所創建的舞蹈“美的歷程”,逐步明確了漢唐古典舞學派的形式與風格。
2000年 “漢唐古典舞教研組”以北京舞蹈學院東方舞班教材組的名義開始籌建,并于2001年完成《中國古典舞基訓課教材大綱》。2001年正式以“漢唐古典舞”名義招收第一屆大學本科生,這個班以孫穎教授文化教學的理念為指導,理論與實踐結合貫穿整個教學過程。2005年這批學生以優秀的成績畢業,他們帶著對祖先文化遺產的深情,懷著弘揚民族文化的壯志走向工作崗位。目前,有03、05級二屆大學本科生在讀;孫穎教授從03起先后招收漢唐學科的碩士研究生6名,不斷完善著本學科的建設。
孫穎教授是當前中國舞蹈界唯一的,以76歲高齡戰斗在教學第一線的藝術家。他以年輕人敬仰的風范投入創作,編織著精美別致的古典舞作品;他以忘我的精神奮筆疾書,寫作呼吁“弘揚民族傳統”“不能捧著金碗,向洋人乞討”。
孫穎所創建的“漢唐古典舞學派”通過五年的實踐證明:是一套文化底蘊深厚、民族風格鮮明的真正的中國古典舞體系。
漢唐古典舞基訓課,是到上世紀末由北京舞蹈學院孫穎教授創立并開始教學實踐的一門課。這門課的形成,經歷了半個世紀。是從理論研究入手,經過劇目創作實踐,而后才行成的大學本科舞蹈教育的一門主干課程。是針對已成主流,只取京戲、昆曲中的戲曲舞蹈與芭蕾相結合的古典舞,在五十年實踐中難以解決的民族風格問題和民族舞蹈技能、技術與民族傳統文化這兩者的關系問題,另辟蹊徑,開創的中國古典舞民族之路。
創造這門基訓課的基本觀念: 一、舞蹈是一門文化,不是單純的、沒有民族和文化屬性的技術、技能。 二、古典舞不能只立足于京戲、昆曲這兩個劇種中的戲曲舞蹈,必須研究古代廣開資源,盡可能全面繼承民族的創造。 三、中國古典舞必須堅持民族審美的一元化,不能與西方的芭蕾舞、現代舞搞“結合”,藝術形式的多元化、審美觀念的多元化勢必淹沒中國、丟失中國,因此,這門基訓課是以漢、唐和不只限于京戲、昆曲的戲曲舞蹈作為支點,花了幾十年功夫、研究史籍文獻和文物中的舞蹈形象資料,并以民族學、社會學、宗教學、哲學、禮法、習俗等社會科學作為文化解碼,激活豐富的文物資源,破解古典舞蹈發展、演變的歷史,并通過與相鄰藝術審美共性的印證,是在自己的文化母體內,不依借、不搬套外來藝術所形成的中國古典舞基訓課。這門課強調了形式的民族審美特色,強調了體現審美的文化內涵和優秀的古典精神,強調了專業技術、技能的文化屬性,強調了形、神、意象的統一和一元化發展,同時,也強調了以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對歷史批判繼承的態度
是在民族民間傳統舞蹈的基礎上,經過歷代專業工作者的提煉、整理、加工、創造,并經過較長時期藝術實踐的檢驗,流傳下來的被認為是具有一定典范意義和古典風格的舞蹈。從其源來說,是古代舞蹈的一次復蘇,是戲曲舞蹈的復蘇,是幾千年中國舞蹈傳統的復興,是幾千年中華文化的流傳和延續,是用一根長線從古串到今的,這些原則非但在戲曲中可見,在唐宋樂舞中,在漢魏“舞戲”中,甚至在商周禮樂中,都能見其蛛絲馬跡它的文化特征;就其流來講,它是在原生地上生成的一個嶄新的藝術品類,這是一個可以和芭蕾舞、相媲美的新的舞蹈種類,這個衍舞種是地道的中國貨。
在節奏上特點也很突出,這與我們民族音樂的特點是分不開的,一般表現為彈性節奏和點線結合的特點。體現在節奏上多為附點(抻——趕)或切分(趕——抻)或是兩頭抻中間趕,或是兩頭趕中間抻,或是緊打慢做,或是慢打緊做等等。因此,所形成的動作的內在節奏,產生我們特定的動律特點和韻律感。
在民族舞、、漢唐、民間舞、體育舞等一系列舞種,我對漢唐情有獨衷。我為它的柔美身段和獨特的情感表達所深深折服。至今我對《桃夭》、《楚腰》、《踏歌》等一系列的舞劇還記憶猶新。
唐朝盛世,國家經濟發達,政治開明,文化繁榮,人民安居樂業。
楚腰纖細掌中輕”,“俏袖折腰”,明艷的服裝,長袖翩然,曲裾飛揚,楚韻十足,頭戴鶡冠,隨著舞者舞動而更奇妙地平添了舞者的婀娜靈動。舞者舞動,腰如楊柳,隨風舞動,或扭腰,或擺胯,或仰胸,或挺腹,或舞動手臂……盡顯楚國美女腰之細、之柔、之韌、之美,舞者眼神透出美女靈氣和可愛……
一個個柔美的身段,一抹絲綢編織的天地,是一段段的情義綿長,在我的印象中,是美的代稱。
西方芭蕾基本功的訓練幾乎是中國舞蹈的基礎課程。而中國本土的舞蹈表演者也每每需要這樣西化的專業基本功訓練。甚至是最據中國本土特質的中國的基本功訓練都一直在采用芭蕾式的。
中國漢族的,流傳下來的舞蹈動作,大多保存在戲曲舞蹈中的一些舞蹈姿態和造型,中國舞蹈家經過近60年的研究,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舞蹈,形成了細膩圓潤,港人相濟,情景交融,技藝結合,以及精、氣、神和手、眼、身法、舞步完美和諧與高度統一的美學特色。
一個成熟的民族舞蹈演員在舞臺上展現動作之所以具有審美價值和藝術魅力,是因為體現了“形、神、勁、律”的高度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