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藝術學院的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新疆藝術學校。 作為西北地區一所地方特點顯著、民族特色濃郁、專業性較強的綜合性高等藝術學府,新疆藝術學院在少數民族舞蹈、音樂、戲劇、美術教學方面已顯示出突出的優勢,并已成為邊疆藝術人才成長的搖籃。 阿迪拉·庫熱西家在喀什,自從7年前來到新疆藝術學院附屬中等藝術學校,她和蔡小雨便成了好朋友。 家在烏魯木齊的蔡小雨告訴記者,她喜歡吃烤肉和馕。“天天吃都不覺得煩,阿迪拉卻不是很喜歡,經常都是她陪我吃烤肉,我再陪她吃她最喜歡的炒米粉。” “小雨身上有很多值得我學習的地方,她很細心,不像我,馬大哈一個。她給我教漢語,我給她教維吾爾語,她可是我的小老師。”阿迪拉·庫熱西笑著說。 在舞蹈系你會發現,無論哪個民族的學生,無論課上還是課下,都能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很多漢族學生還會主動學習維吾爾語,日子久了,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都能用漢、維兩種語言交流。 因為采用漢語教學,舞蹈系學生每年HSK考試通過率達到100%。因為打破了語言障礙,很多舞蹈系畢業生順利進入內地就業,每年就業率高達95%。 學生就像自己的孩子 古麗巴娜·依明今年20歲,舞蹈系三年級學生。 “記得上第一節課的時候,老師讓我做劈叉,我根本下不去,筋感覺都快扯斷了,可是離地面還有近30厘米。”古麗巴娜·依明說。 現在古麗巴娜·依明的軟功,在班里和其他學生不相上下,這一切都離不開老師的信任和鼓勵。 其他舞蹈的學習對基本功的要求還不算很高,而大二最重要的一門課古典舞,對身體的柔韌性要求非常高。 “上這門課時動作總是不到位,我覺得這一關肯定是過不去了,都想退學了。”古麗巴娜·依明說。 教這門課的孫瑜涵老師,在這個時候,給了她鼓勵和支持。 “老師總是在課堂上鼓勵我,其實我很明白自己還有很大差距,但正是孫老師這種鼓勵,讓我堅持了下來。” 就這樣,孫老師一點一點幫古麗巴娜·依明做課后輔導,查找原因。她不僅堅持下來了,還對古典舞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最后順利完成了這門課的學習。 在舞蹈系,老師對學生的鼓勵和幫助不是一件兩件、一天兩天的事情。對于老師來說,學生就像他們的孩子,鼓勵他們每個人克服困難。 老師們最大的愿望就是自己的“孩子”都成為真正的舞蹈家,把民族團結的種子種進每個學生的心里。 舞蹈系的涼菜師傅 “今天有土豆絲、海帶絲、菠菜面筋……你想買點啥?”一到中午,李天鵬涼菜攤前就排起了長隊,李天鵬忙前忙后做著生意。 李天鵬來自瑪納斯,今年上大三,因為家庭困難,為了減輕家庭負擔,今年3月初李天鵬在學校食堂租了一個窗口,專門賣涼菜。 “這些涼菜都是我自己做的,根據同學們的建議,我不斷改進,現在很多同學都特別愛吃我拌的涼菜。” 李天鵬得意地說。 李天鵬心里很明白,如果不是同學們的捧場,自己的小生意不會越做越紅火,“每次來買小菜的都是我的同學,還有很多是同學的朋友,真的讓我很感動。” 舞蹈系書記馬合木提,一個星期最多的時候有4個中午都會來買他的涼菜,并且還給其他老師宣傳他的涼菜很好吃。 “同學之情,師生之情,增強了我對今后學習和生活的自信心,我會用同樣的真心和真情來報答幫助過我的人。”李天鵬說。 多年來,新疆藝術學院高度重視民族團結教育工作,形成了學院民族團結教育工作的良好局面,鑄就了全院各族師生親如一家的深厚感情。 在舞蹈系,302名學生中少數民族學生占到53%,是個由漢族、維吾爾族、回族、塔塔爾族、俄羅斯族等13個民族構成的大家庭。 在這個大家庭中,民族團結已融入了各族師生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舞蹈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精神,讓民族團結在每個人的心中一天天生根、發芽,成長、壯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