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對我們來說,那曾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可正是這個看似荒誕的白日夢,將我們牢牢地拴在了一起。為了夢,我們付出了淚水、汗水和傷疤;為了夢,我們承受著學業的壓力和旁人的不解;為了夢,我們義無反顧。于是,我們學會了旋轉、跳躍,學會了用肢體語言詮釋生命,更學會了愛。”
——《我們》
6月11日晚,舞蹈團建團15周年的專場演出《我們》以“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的姿容,將成長的歷程絢麗展現。華麗的舞姿與真摯的感情感動了現場的每一個人。黨委書記瞿振元、副校長傅澤田、黨委副書記秦世成觀看了演出。
專場演出以“我們”——即32位團員的奮斗歷程為主線,共分為三幕:追夢、成長、蛻變,從他們最初對經典的回憶到不斷的努力付出,直至最后取得了屬于自己的成功。整場晚會由12個節目(包括開場和謝幕)組成,同時穿插舞蹈團成員的幕后奮斗視頻和花絮,高水平的節目質量和隊員們情同手足的真摯情感,展現了他們對于舞蹈的熱愛和對夢想的執著追求,也贏得了全場觀眾的贊嘆。
“這是一場毫無瑕疵、完美流暢的表演!”觀看整場演出后,瞿振元書記說,“舞蹈團15周年的歷程也是我們學校藝術教育工作不斷成長的縮影,由弱到強,從國內走向國外,我校舞蹈團已經成為國內高校里一流的舞蹈團”,瞿書記感謝朱兮老師對舞蹈團的指導,還鼓勵同學們愛舞蹈、愛藝術,注重藝術文化修養,并祝愿每一個人能夠在真善美的世界里成長、鍛煉、提高。
體藝部主任高立國、藝術中心主任潘明、團委書記鄧淑娟,藝術中心王怡、宋賽老師以及各高校藝術代表出席觀看表演。
“太美了,美得震撼!”演出結束了,坐在前排的一名觀眾還沉浸其中。
舞蹈,再次以它真誠的魅力感動了每一個觀眾。在兩個多小時的演出中,掌聲數十度響起。在每一個舞蹈動作完成的同時,歡呼與喝彩都在第一時間以最熱烈的方式投向舞臺。
一位信電學院的大二同學曾經學習過舞蹈,在觀看演出時熱淚盈眶,她說“舞蹈藝術對人有很大的修養提升,她們這樣專注而忘情的舞蹈是源于對舞蹈的熱愛。我曾經跳過舞,了解其中的苦與樂,所以今天特別感慨。”
“真正感受到藝術的熏陶,這次演出帶給我很大收獲”“看完他們的演出,下學期我也要加入舞蹈團!”在回東區的班車上,同學們還不停地討論著。
首舞《澗花》曾獲首屆北京市大學生藝術展演一等獎,以陸游在《詠梅》中詮釋梅花頑強的生命力為創作靈感,9位姑娘將梅花堅韌不拔的性情融入到她們的舞姿里。曾代表校藝術團赴臺灣、菲律賓、美國分別慰問演出的《牛背搖籃》通過展示西藏姑娘與耗牛即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活情景,從而表現藏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熱愛以及這個民族獨特的生存狀態、生活情調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雙人舞串燒《萋萋長亭·別》以中西不同的風格表現愛情,《紅河谷序》演繹了一串長征途中藏民救助小紅軍的故事,《系起希望的哈達》講述了地震中的親情,現代舞《Party time》表現校園生活的豐富多彩,原創舞蹈《生機》呼吁大家一齊來保護環境……
從各地趕到現場的14老團員的真誠祝福也為整場晚會格外渲染了溫馨感人的氛圍。他們有的是在讀博士生,有的已經出國歸來,有的早已參加工作,他們以不同的身份再聚首在同一個舞臺,不變的是一份份衷心的美好祝愿,“舞蹈團永遠是我們的家”“我一定會常回家看看”“是舞蹈團留給了我大學時光最美好的回憶”。
晚會結束后,舞蹈團指導老師朱兮登上舞臺,對舞蹈團成員表示感謝,她說,“舞蹈不僅僅是舞臺上那樣的光鮮成品,而是所有演員們在臺下付出的無數辛勞汗水與傷痛,感謝隊員們從不埋怨的刻苦精神”。
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舞臺上演員們精湛的表演來源于舞臺下一次次刻苦的練習。在舞蹈這個行當中,苦是常人難以料想,受傷亦是家常便飯。然而這些并未使這群舞蹈愛好者們望而卻步,對舞蹈的熱衷已使他們對苦與傷痛甘之如飴。
今年大二的雷鳴來自食品學院,在一次技巧練習中,雷鳴忘情舞蹈竟不慎將牙齒磕掉了半顆。他打趣說,現在吃西瓜還需要勺子輔助。談起這段經歷,他仍無怨無悔,“愛舞蹈的人都能理解,這是一份對舞蹈的執著”。
經管學院的周靜逸是一名藝術特長生,在排練舞曲《邵多麗》的時候,因為走位失調,不幸被同伴手中的竹竿撐到,臉上劃出了一道十多公分的長口,好多天才結痂好轉。“受傷并沒有讓我退卻,反而使得我更加熱愛舞蹈了。”周靜逸笑著撫摸即將愈合的傷口。對于舞蹈團的成員來說,傷痕已經逐漸成為他們生命中的舞蹈印記。
在朋友的眼中,老團長郭慶是一個“舞癡”。“她是時刻想著舞蹈的人。有一次我們一起去食堂吃飯,她在路上突然想到了一個動作就直接跳起來了,也不顧旁人怎么看”,對舞蹈的癡迷使得郭慶的宿舍同學都拿她沒轍,“昨天陪她去買裙子,她一眼相中一條裙子感覺可以在今天的表演中用上就去試了,結果試著衣服她就當場開始跳了起來。”練舞的她們,一到跳舞便立即有了精神。郭慶的同學告訴記者,有一次她腿部拉傷,連走路都不順,歪歪倒倒,結果一到跳舞的時候,就神奇地好了,走、跳、跑一點問題也沒有,同學們驚訝之余,也都被她的這份癡迷深深感動。
園林專業的吳欣玥是現任舞蹈團團長,在備戰《豐收歌》的演出中,一次次帶領大家練習使得她腰部疲勞演化成腰椎關節錯位。完成《豐收歌》后,又緊急備戰專場演出,一天也沒能好好休息,是對舞蹈的深情讓她義無反顧堅持了下來。“舞蹈帶給人的是一種精神追求,它讓我們真正有舞臺與空間去釋放情感,這在現代這個大環境中并不容易”。她說,如同指導老師朱兮一直倡導的“觀念與意識上的藝術修養”,舞蹈團的成員們在舞蹈過程中融入自我,提升修養。
本次15年專場晚會,很多農大的老團員應邀而來。去年畢業于人發學院的張喆現在供職于廣州三星集團,11日當天,他特意從廣州飛回北京參加舞蹈團專場演出。說起自己在大學舞蹈團的時光,張喆認為那是最快樂與難忘的回憶。
今年研究生畢業的王伯維是一名有7年團史的老團員,“舞蹈團是一個大家共同奮斗、成長的大家庭,這里大家互幫互助,相親相愛”。在觀看演出的過程中,在回憶團史、團人的時候,王伯維難以抑制地流下了“男兒淚”,這淚水是一份自我成長與見證舞蹈團發展的感情積累。另一位老團員是目前動科學院在讀的博士生李娟,回憶起曾經在舞蹈團的時光,她感覺仍歷歷在目、記憶猶新。
不能趕回來的海外學子與其他舞蹈團成員通過視頻發送回了自己的祝福。他們的關懷也使得現在的團員們倍感親切,感覺到“自己并不是一個人在戰斗”。鐵打的團流水的兵,舞蹈團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優秀的學子,也迎來許許多多熱愛舞蹈的人參與其中,他們共同組成了大家庭。
在舞蹈團中,有一位特殊的團員——指導老師朱兮,她是舞蹈團成長的見證者與團員思想生活的引導者。從舞蹈學院研究生畢業后,她便一直在扎根團里,一干就是六年。六年間,朱老師帶領團員四處“征戰”,傳舞蹈技、授藝術理,對團員的影響也潛移默化地烙印在他們身上。動醫學院今年的畢業生林澤成在舞蹈團跳了五年,最令他難忘的就是朱老師關于做人的教導,教導他們要做正直、善良而純潔的人。
專場演出結束后,瞿振元書記盛贊這場晚會“藝術水準高,思想含義深,師生情誼重”。作為現任團長,吳欣玥說,領導們的鼓勵讓團員們奮斗勁兒更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