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是我三十多年來學習的札記,記錄我在不同時期的執迷、探索與啟蒙
這本書是我三十多年來學習的札記,記錄我在不同時期的執迷、探索與啟蒙。七十年代的文字大部分像是“補習”的筆記。在正常社會里一個年輕知識分子應該熟稔的傳統文化,如京劇、昆曲、原住民樂舞,乃至“二二八”,我都必須從頭去找尋、認識;西方藝術、舞蹈,也得去關心。觀察一位藝術家、一出重要作品,不能單獨只看表象,放到時代、社會與文化背景上去計較,才能比較容易掌握可以運用的道理。旅行時,我不帶照相機,找到有關當地文化、歷史的書,我常抓狂地徹夜閱讀,見了人就東問西問。因為執迷,在海外寫的文章篇幅往往較長,沒有舞團,可閑暇伏案。 七八十年代,現代舞在臺灣是新事物,主編文化版的長輩們說,光跳不行,要寫文章講你在做什么,不然社會不懂。我往往在排練休息的一小時,一揮而就,趕上截稿時間。八十年代后半期,我開始減量。留學歸來的舞蹈學者愈來愈多,文章愈寫愈好,特別是《表演藝術》創刊后,我完全不必再肩負介紹西方舞蹈的任務,只做一個快樂的讀者。 少寫的另一個理由是,我排斥文字。 寫小說,學新聞,我從文字出身,早期作品《白蛇傳》、《薪傳》、《紅樓夢》都有敘事的色彩。文字傷舞。講求文字可以界定的表現往往限制了肢體的豐富性:白蛇再怎么潑辣,也不能像青蛇那樣蛇蛇蝎蝎、滿地打滾吧。舞近于詩。舞蹈的特長是以舞者的“生理發作”激發觀眾的生理反應,是能量的交換。 我用了大約二十年的時光,試圖洗去文字的牽掛,用畫面、用動力來思考。一九九四年的《流浪者之歌》之后的作品,我覺得比較成熟,舞者不必再為角色服務,肢體獲得“解嚴”,動作繁復了,蘊涵也較深厚。與此并行發展的是,我不會寫文章了。好容易坐定,總是找不到字。一篇短短的《高處眼亮》竟然纏綿兩個禮拜。 勞師動眾編就的舞作,幕落就蒸發。我的作品在我退休沒幾年后,也勢必消失——因為新的藝術總監不一定覺得舞者需要站樁、打坐;基本訓練消失,《水月》、《行草三部曲》自然“退休”。這是生命榮枯的定律。求魚得魚,無憾。然而,一個人閉門造車、輕易寫就的文字卻可能千年萬代,特別在網站風行的年代,想毀尸滅跡都辦不到。 我思索,這冊舊作新編的文集可以有什么意義?觀舞之余的閑暇閱讀,回顧臺灣文化界一個學藝者的成長足跡。連侯孝賢也快成為大多新世代的陌生人之際,我很愿意重復宣唱一些“古人”的名字,描繪他們的風范,好像《薪傳》吟唱陳達的《思想起》,《白蛇傳》的舞臺矗立楊英風的雕塑。如果幸運的話,也許觸動了某個容易執迷的年輕人,引發他異想天開的憧憬,像鄧肯、紐瑞耶夫、葛蘭姆、巴蘭欽、康寧漢、葉公超、侯孝賢那樣震動我的靈魂,像俞大綱老師那樣把著我的手,給我重大的啟蒙。 我把這本書獻給俞大綱先生在天之靈。 二0一0年八月十七日 八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