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屆“舞動北京”群眾舞蹈大賽是歷屆規模最大、群眾參與面最廣、參賽作品最多的一次。大賽由北京市宣傳、文化部門多家單位聯手舉辦,9位舞蹈界專家擔任評委,共有來自全市16個區縣和共青團、工會、民委等3個系統,總計760余件作品參與初賽,僅參與表演的群眾就達到10000余人。經過在石景山國際雕塑公園、東城區玉蜓文化廣場、通州區運河文化廣場的三場復賽選拔,共從109件復賽作品中精選出16支精品舞蹈進入決賽,展開最后的角逐,同時評選出10個“十佳表演獎”作品進行展示。另外,本屆大賽新增加了社會報名參賽的單項比賽,為來自基層的群眾舞蹈愛好者們提供了參與的機會。 本屆大賽最明顯的特色是突出了群眾性。為了讓來自社會和基層的群眾舞蹈團隊能夠參加市級舞蹈大賽,本屆“舞動北京”群眾舞蹈大賽在組別和獎項設置上有所創新。采取按年齡段分為少兒組、成年組、中老年組和廣場舞組的比賽形式,讓群眾舞蹈團隊在全市規模的大舞臺上有機會相互學習和交流舞蹈技藝,充分展示各隊的風采。 10月10日晚,北京市石景山體育館內,由北京體育大學同學表演的舞蹈《大漠之花》拉開了第七屆“舞動北京”群眾舞蹈大賽決賽暨頒獎晚會的帷幕。當晚,從760余個初選節目中脫穎而出的16個節目展開了最后的角逐。市委副秘書長傅華出席決賽晚會并宣布“金秋群眾文化活動百場匯”啟動。 已舉辦6屆的群眾舞蹈大賽如今已成為北京最具特色和影響力的群眾文化品牌。由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北京市文化局、北京市總工會、共青團北京市委員會、北京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聯合主辦,北京文化藝術活動中心、北京電視臺、中國社區網絡電視臺承辦的第七屆“舞動北京”群眾舞蹈大賽再次得到社會各界的支持與關注,更吸引了北京市16個區縣、各系統的群眾文化團隊踴躍參加,全市約有1萬余人參與了初賽。 與前幾屆相比,本屆大賽在活動規模、群眾參與范圍、參賽作品數量和質量等方面都達到了歷屆最高水平。大賽作品大部分為原創作品,許多參賽作品讓人耳目一新。 大興區文化委員會報送的《瘋狂白領》是一支完全由外來務工人員組成的民辦舞蹈團創作的作品,舞蹈表現了年輕人在快節奏的都市中奮斗拼搏的生活狀態。《竹影婆娑》的姑娘們婀娜動人,她們大多是高速路上的收費員;《舞動青春》的同學們來自北京工業大學。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普通人用舞蹈展示身邊的生活、描摹心中的美好。 由社會藝術機構薇峰博藝藝術中心創作表演的《白山歡歌》將朝鮮舞的神韻表達得淋漓盡致,26位演員在臺上舞姿飄逸,臺下都是退休老人,年齡最大的60歲,他們曾經是醫務工作者、工商干部,對舞蹈藝術的熱愛讓他們走到一起。評委潘志濤感慨,“以后的舞蹈比賽最好不要分業余和專業,應該分為職業和非職業,看了《白山歡歌》,我覺得專業演員不見得跳得過這些業余選手。” 每次“舞動北京”群眾舞蹈大賽,都有殘障人士組成的團隊參賽,在本次大賽中,由北京心靈呼喚殘疾人藝術團參賽的《怒放的生命》是由聾人朋友表演的,在初賽階段他們的真情演繹曾讓好幾位評委當場落淚,當晚演員的表演再次征服了全場觀眾,大家用手語“謝謝”表達對他們的敬意和喜愛。 門頭溝區文化館京西太平鼓民間藝術團的《鼓舞太平》表達了京西百姓對今日生活的喜悅之情。演出前,京西太平鼓代表性傳承人高洪偉對記者說,“這個表演看起來容易,練起來難。去年我們也參加了比賽,獲得了銀獎,今年我們要爭取拿金獎。”作為當晚最后一個參賽節目,《鼓舞太平》喜慶熱烈,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如愿以償地摘得金獎。 北京舞蹈家協會副主席顧小英、阮蘭玉,北京舞蹈學院中國民族民間舞系教授潘志濤,鞏漢林、尹相杰等組成了當晚決賽的評審團。他們表示,七年來,北京群眾舞蹈的發展速度令人驚訝。從少年、成年到老年的群眾舞蹈水平都非常高。群眾舞蹈的生命力在于植根于生活,它表現的是普通人的平凡生活,彰顯的是普通人的精神追求和生活熱望。 據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長王珠介紹,大賽旨在豐富廣大市民文化生活、繁榮群眾文藝創作、打造群眾舞蹈原創精品節目,推動全市群眾文化活動蓬勃開展,也為2012年北京百姓春晚和文化部第16屆群星獎評選活動發掘資源,打磨作品。王珠稱,今年年底要讓“群眾文化進殿堂”,展示最富有生命力的群眾藝術的創作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