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 學前教育是對人的一切教育的開始,舞蹈在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我國自古以來就很重視用舞蹈來教育幼兒,如西周宮廷雅樂中的“六小舞”等,就是從幼兒到青少年的舞蹈藝術素質教育的完整體系。人生漫長,幼年是人生最開始的階段,也是最重要的階段,在這一時期打好人生基礎、培養全面素質能力非常重要。 但在一些地方,幼兒舞蹈藝術素質培養演變成了演員教育、成人教育、技術技巧教育,忽視了對幼兒的生理、心理特征的關注,忽視了對幼兒藝術素養教育以及對美的熱愛和表現的教育。在一些幼兒舞蹈大賽和表演活動中,幼兒天生的純真情感不見了,幼兒舞蹈的想象力、創造力被禁錮在成人化、模式化表演的框架中,舞蹈失去了天真稚氣,炫技表演隨處可見,失去了“出水芙蓉”的感覺。這對孩子健康成長是非常不利的。 演員教育是不同于普及教育和大眾教育的一種教育模式。“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說的就是專業演員教育。舞蹈有許多種類,有現代舞、芭蕾舞,還有中國民族舞。每一類中又有若干分類,如中國民族舞中又有漢族舞、新疆舞、藏族舞、朝鮮族舞、蒙古族舞、傣族舞等。每一民族都有自己民族的舞蹈風格,而對這些風格的把握就要從小進行專業訓練。長期進行某一舞種的重復練習,就是演員教育、專業藝術教育,它要求表演技藝精益求精。而用這種模式進行幼兒舞蹈素質教育是非常不合適的,這樣的教育對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極為不利,因為不是人人都適合做舞臺上演員的。而舞蹈素質教育的最大目的不在于培養專業演員,而在于培養全面自由發展的人。因此,幼兒舞蹈素質教育不是演員教育,這個定位一定要弄清楚。 幼兒舞蹈素質教育與演員教育不同,它不要求每一位幼兒都會劈叉、彎腰、旋轉做各種各樣高難度動作。演員教育雖然也要求從小培養,但它培養的指向性非常明確,就是長大后做演員,因此要進行專業化教育、職業化教育和表演教育。而幼兒舞蹈素質教育是大眾教育、發展教育、普及教育、啟蒙教育、主體教育:大眾教育要求人人受教,舞蹈有教無類;發展教育是為幼兒未來成長打下良好基礎的教育;普及教育是含有傳統文化內涵的教育,讓幼兒通過舞蹈,了解、熱愛、傳承祖國優秀的歷史與文化;啟蒙教育是指以符合幼兒活潑好動、天真可愛的生理心理特點而進行的有效的舞蹈教育方式;主體教育是指幼兒不是被動學習舞蹈,不受任何強迫性意愿束縛,在教師引導激發之下產生的積極、獨立、自主創造的主體調節活動。 因此,在幼兒舞蹈素質教育過程中,我們要區別幼兒舞蹈素質教育與演員教育模式,要從開發潛能、情感教育、培養創造力、完善人格、完善人生等方面入手,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幼兒舞蹈素質教育模式。創新幼兒舞蹈素質教育模式,高素質的幼教師資是關鍵。高素質的幼兒教師不僅具備正確教育理念,而且心中要有學生,能用心觀察學生、挖掘學生潛力,具備情感教育的能力。只有這樣高素質的幼兒教師群體,才能擔負起幼兒舞蹈素質教育的重任,才能充分發揮幼兒舞蹈素質教育的育人作用。(作者為北京師范大學舞蹈系主任、博導) 《中國教育報》2012年2月3日第4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