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紅色浪漫的舞蹈和散文詩意,演繹中國共產黨在延安十三年領導中國革命的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為紀念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70周年,明日起,由中國武警文工團創作、黃豆豆等人主演的大型原創舞蹈詩劇《延安記憶》,將開啟陜西紅色之旅。5月9日、10日晚,該劇將在延安解放劇院為延安革命老區群眾演出,并于5月13日、14日晚來到古城,在西安易俗大劇院面向社會公演。 舞蹈詩劇《延安記憶》由中國文聯、陜西省文化廳、中國舞蹈家協會、中國武警文工團聯合出品。這部作品,不僅是2010年中國舞協組織藝術家紅色經典采風的成果之一,更會聚國內文藝大腕的集體心血——指揮家、武警政治部文工團團長鄭健和著名音樂家劉寬忍任藝術總監;總政歌舞團原團長左青擔任總編導;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著名作曲家趙季平擔任音樂指導;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總政話劇團劇作家孟冰擔任文學臺本撰稿;著名作曲家卞留念與朱嘉禾擔任作曲;中國舞協副主席、青年舞蹈家黃豆豆將出演其中的經典舞段“張思德”,表現革命圣地延安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舞蹈詩劇《延安記憶》,是一部展示中國革命走向光明、走向成功光輝歷程的“紅色冊頁”。劇目以表現中國共產黨人為勞苦大眾的翻身解放浴血奮斗為出發點,以陜北老百姓“哪里有了共產黨,哪里人民得解放”的切身體會為落腳點,運用“大命題、新理念,老主題、新解讀,老內容、新視覺,老照片、新剪裁”的創新理念。采取大主題、小情境、大視野、近焦距、大色塊、細紋里的“散文·隨筆·記憶”式的詩意呈示,演繹、詮釋、頌揚了永遠的延安精神。 舞蹈詩劇《延安記憶》,以黃土文化“信天游”的抒情紀事方式,采用散點透視、多章串珠結構手法,把鐫刻在人民群眾和共產黨人心頭的抗大精神、南泥灣精神、“雙擁”傳統和棗園秧歌、白毛女、張思德等永不磨滅的“生命記憶”和“文化記憶”,根據題材的厚度張力、舞蹈的靈魂氣韻、音樂的起伏跌宕、舞美的濃妝淡抹,進行“形神不散”的結構澆鑄,通過歷史視頻的畫龍點睛和原生態陜北民歌的紅線穿珠,使劇目自然天成、渾然一體、好聽好看。 2011年,《延安記憶》作為國家大劇院、中國舞蹈家協會和武警文工團“慶祝建黨九十周年”的獻禮劇目,在北京隆重首演。本報記者昨日提前獲悉,此次來到陜西的,均為《延安記憶》的原班人馬。詩劇將以黃土文化“信天游”的抒情紀事方式,采用多章串珠結構手法,把鐫刻在人民群眾和共產黨人心頭的抗大精神、南泥灣精神、“雙擁”傳統和棗園秧歌、白毛女、張思德等永不磨滅的“生命記憶”和“文化記憶”一一展現在觀眾眼前。 劇情之外,詩劇還將通過原生態陜北民歌的“紅線”,穿起氣韻充沛的舞蹈、起伏跌宕的音樂、畫龍點睛的歷史視頻……舞臺上,觀眾不但可以看到老軍號、三八槍、干糧袋、舊馬燈、大刀片等歷史文物,更可以一睹民間秧歌、剪紙等黃土文化與時尚亮麗的現代延安,通過這些不同藝術元素的融合,感受到延安的發展變遷和延安精神在新時代煥發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