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歌”系德宏景頗族載瓦支語,“整”是鼓,“歌”是跳。景頗語稱“同嘎”;瀘水縣茶山人稱“支高”,在茶山語中“支”是唱,“高”即跳,合起來就是“又唱又跳的歌舞”。整歌是景頗族為慶賀新房落成而舉行的一種自娛性集體歌舞活動,意譯可稱“賀新房“跳新房”。德宏地區跳整歌用象腳鼓作伴奏,邊敲邊跳,故又稱“象腳鼓舞”。瀘水縣茶山人跳整歌(支高),無伴奏,邊唱《進新房調》邊舞,進新房常慶三天,唱三天,唱詞以慶賀新房落成,祝主人家人畜興旺,五谷豐登為主,插入祖輩如何建房,如何與自然界搏斗的故事及自然景色、民間傳奇等。 景頗族主要居住在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隴川縣、盈江縣、潞西縣、瑞麗縣和畹町市。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瀘水縣的片馬、崗房、古浪及臨滄地區的耿馬縣,思茅地區的瀾滄縣也有少量分布。只顧族有“景頗”、“載瓦”、“浪峨”(浪速)、“喇期”(茶山)等支系,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的景頗語支,有景頗和載瓦兩種主要方言。 景頗族曾經歷了漫長的遷徒歷史,他們認為自己的祖先發源于遙遠的北方“木叱省臘崩”(意為雌雄祖宗山),后來逐漸向南遷徒。約一千多年前,沿金沙江、怒江、恩梅開江南下,逐漸遷到云南西部,怒江以西地區。明末清初,繼續南遷,逐步大批定居于怒江以西今德宏州境內。歷史上不同朝代對景頗先民有多種不同的稱呼,現實中也有多種自稱和他稱,镕宏地區的景頗族自稱“景頗”、“載瓦”、“喇期”、“浪峨”,怒江州瀘水縣境內景頗族自稱“哦嗆的咱”、“茶山族”,他稱“茶山人”、“哦恰”、“浪速”等。景頗族各支一致認為有自己共同的祖先,1949年建國后,根據本民族人民意愿,統稱景頗族。 景頗族南遷德宏后,受漢族、傣族先進生產技術和封建經濟的影響,生產力有很大提高,生產關系也發生了變化,這就促成景頗族社會由原始社會末期或早期奴隸制的發展階段向封建制度跳躍過渡。但由于發展不平衡,各地區景頗族社會也不同程度地保留了各發展階段的成份。形成社會經濟的多種結構形態,但基本上進入了封建社會的初期。 景頗族先民很早就創造了豐富多采的民間文化藝術,通過大量口頭文學反映人類征跟自然,傳播生產知識,表現人類智慧以及頌揚開發自然和馴服野獸的英雄事跡等。景頗族巫師“董薩”做祭祀活動時念的咒語也是一種宗教文學,董薩熟記本民族的文化歷史,會做各種獻祭活動。以往,景頗族各種獻祭活動十分盛行,祭祀活動往往又與不同形式的民間舞蹈融合為一體,所以有的童薩對本民族的舞蹈歷史傳說,動作、套路很熟悉,他們也是民間舞蹈能手。建國前“目腦縱歌”的腦雙(領舞)都是由巫師充任的。 景頗族的民間舞蹈,蘊藏豐富,歷史悠久而又別具豐采。就其性質大致可分為:歡慶自娛性舞蹈,如“目腦縱歌”、“整歌”、“叮歌”。祭把喪葬舞有“格本歌”、“恩港齋”、“金寨寨”。表演性舞蹈有“刀舞”。有些景頗族民間舞含雙重性,自娛性,表演性兼而有之。 目腦縱歌是景頗族影響最大的大型集體歌舞,關于它的由來,景頗族不同支系都有這樣的傳說:地上的百鳥應邀到天上參加太陽神舉辦的目腦縱歌。百鳥返回大地后,在一棵大青樹上舉行了地上的第一次“縱歌”集會,被景頗族創世英雄寧貫娃看見并學會,移植到了人間。故事中說,始祖寧貫娃原住在“阿桑尤布”(意為“石巖洞”)的地方。當時人們居住在石巖洞里,使用各種石工具,如石刀、石鍋、石三角灶架等。另有一種說法:景頗族的發源地在今青海省境內,傳說青海湖有一鳥島,曾是景頗族最初歡度自己的節慶——目腦縱歌時祭把和跳舞的地方。至今日腦縱歌仍模仿鳥的形態和動作進行,領頭跳舞的“腦雙”必須頭戴兜簽,用孔雀羽毛為頂飾。從目腦縱歌的祭壇,祭祀儀式,舞蹈形式和內容上看,舞場中央設置的祭壇“目腦示標”(也稱“目腦柱”)上匯集了景頗族的多種崇拜偶像,柱上畫著的太陽、月亮、孔雀、雌雄祖宗山,舞蹈隊形圖案,五谷圖,祖傳長刀圖案等,有些是景頗族早期的原始圖騰崇拜物。這些都說明,目腦縱歌是一種古老的藝術。舞蹈動作比較簡單原始,而宗教祭祀成分濃厚,活動組織嚴密有序,舞前要先舉行莊嚴神圣的開舞儀式。上千名舞蹈者,由腦雙率隊步入舞場,先向目腦示標致禮祭拜,然后才繞著祭壇起舞。建國前跳“目腦縱歌”有祭拜最大的家堂鬼“木代鬼”的內容,現在祭把性內容已逐步淡化,而代之以歡慶性的節慶歌舞,但仍保留了早期的祭祀舞蹈儀式風貌。 景頗族信奉萬物有靈,崇拜自然,認為自然界中的萬物都有鬼靈,能致人以禍福,過去鬼魂祟拜幾乎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方面,凡播種、收割、疾病、婚喪、節慶,械斗等,都要請董薩殺牲占卜祭鬼,以祈禳惡鬼和報祭善鬼。景頗族實行土葬、火葬和天葬三種葬式,正常死亡用土葬,非正常死亡多用火葬,幼嬰天亡用竹筍葉包裹放到野外或樹林中,謂之天葬。善終者,要請董薩主持舉行繁雜的祭鬼送魂儀式,以便把死者的鬼魂送回“老家”和祖宗團聚。守靈期間要跳喪舞,全寨青年男女及鄰村的小伙子、姑娘們都來參加,常常通宵達旦連跳數日。 景頗族認為,喪舞金寨寨是本民族最原始的民間舞蹈,舞者全身赤裸,紋面繪身,動作粗獷,據說,保持這種原始裝束,是為了要后人知道景頗族先民所經歷過的原始時代。金寨寨的男性舞者裝扮成一雌一雄,在舞場中自由奔走吼叫,以扭動胯部,做出性交動作,或模仿獸類的性行為,體現出濃郁的生殖崇拜意識。金寨寨的原始舞蹈特征,反映了景頗族還處于穴居時代,以樹皮枝葉蔽體,靠采集和狩獵為生存手段的原始社會形態。 格本歌也是一種祭把喪葬舞,它有四十多個套路,在景頗族喪葬舞中流行最廣。舞蹈以形象的動作模擬再現了農業初期刀耕火種的原始耕作狀態。但格本歌作為一種祭祀舞蹈,仍保留著原始簡單的舞蹈形式(眾人圍成圓圈逆時針方向循環而舞),這種原始的祭祀舞蹈可能早在進入農業生產之前就已形成,并流傳下來。當景頗族社會進入農業時期后,才融進了豐富的農業勞動生產內容。 景頗族的幾種主要民間舞蹈分布很廣,目腦縱歌、整歌、刀舞等祭柏喪葬舞蹈,在德宏地區潞西的東山、西山、中山、五岔路;盈江的銅壁關、幫瓦、盞西、卡場;隴川的王子樹、幫外、貢瓦護國;瑞麗的猛秀、戶育、等嘎;梁河的幫歪、幫各等景頗族的聚居區都很流行。此外,格本歌、整歌在怒江州瀘水縣的片馬、古浪也有流傳。“開士麥支高”流傳于瀘水縣片古崗,傳說該舞是外國傳教士出于傳教目的,為了籠絡民心,在景頗族民間舞蹈形式動作的原有基礎上,編出的“過禮拜節舞”。舞蹈加進了拜上帝的內容,但基本動作與整歌相似,說明只是對傳統舞蹈的一種利用而已。 景頗族民間舞蹈動律主要體現在雙膝的屈伸運動上,各種舞步都由雙膝的屈伸來帶動。雙膝屈伸在不同的舞種中可分為快慢兩種;一種節奏較慢,屈伸平緩有韌性,上身前俯后仰的幅度較大,如祭把喪葬舞格本歌、整歌。另一種是輕快而具彈性的屈伸,如刀舞、目腦縱歌,由于節奏加快,動作顯得歡快靈捷,情趣也活躍歡騰。 景頗族不同支系的民間舞蹈整體風格動律較統一,男女老少皆宜的群眾自娛性循環式的舞蹈有廣泛的群眾性。 鼓、铓、镲是舞蹈的三大主要伴奏樂器。舞蹈大部分使用道具,尤其是長刀,與景頗族的生活、生產、軍事斗爭有著緊密的聯系,是景頗族男子在多種民間舞蹈中使用最廣泛的道具。 景頗族民間舞蹈除目腦縱歌的腦雙,金寨寨的舞者有特殊的服飾裝束外,舞者均身著日常服裝。 景頗族民間舞蹈在經歷很長的原始時期后,隨著景頗族社會的變革,經濟的發展,生產力的提高,在和鄰近各民族的經濟文化交流相互影響下,相應的也有所發展。不過這種發展演變多側重于內容方面,在原有的藝術形式上加進了新的內容,如現在的格本歌、整歌中的農業生產和建房內容,反映的是景頗族社會進入初期農業社會的生產情況。也有一些舞蹈很少變化,如金寨寨、思港齋等還保留著更多的原始藝術形態。 景頗族對外來文化既善于吸收也善于消化,南遷之后和當地的傣族、傈僳族、漢族等接觸,他們不斷吸收外民族的優秀文化藝術,用以豐富自己的民間舞蹈。整歌就是吸收借鑒了傣族的象腳鼓,而溶合到本民族舞蹈中,創造出景頗族風格特色的“象腳鼓舞”。同時象腳鼓還廣泛用于其他景頗族民間舞蹈的伴奏。叮歌則是吸收了傈僳族的“弦子舞”,融合景頗族自己的內容而形成的。外族文化的傳入,為吸收借鑒提供了條件,這對景頗族的文溉化藝術發展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來源:中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