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晚歸》 整個作品詩意盎然,舞蹈動作主要根據浙江水鄉婦女的生活形態提煉,并賦予江南舞蹈的特殊韻律。作品還十分講究人體韻律的美和態勢的雕塑性,既有鮮明的時代感,又有濃郁的江南地方色彩。竹篙的精心設計和巧妙運用也使該舞顯現出獨特的光彩,竹篙由兩片細長竹片組成,可柔可剛,兩頭點綴兩片竹葉,在第一段湖中,它是篙,又是槳;在第二段心向蠶房時,竹片一彎挎在腰間就成了蠶匾;在第三段歸途中,橫拿竹篙,上下扭曲舞動又形成小船急速前進時形成的“浪”,最后上岸時,竹篙又成為挑桑葉用的扁擔。在各個不同場景,通過演員靈活運用和巧妙變化,虛實結合,狀物抒情,一物多用,充分發揮了道具在舞蹈中的作用。 該舞在1982年舉行的華東地區六省一市舞蹈會演中獲得創作一等獎,毛小春獲表演一等獎。1986年,在第二屆全國舞蹈比賽中,孫紅木獲編導三等獎,表演者陳春燕獲表演三等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