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央視春晚上,由中國殘疾人藝術團表演的舞蹈《千手觀音》,讓全國觀眾認識了編導張繼鋼。經過7年打磨,張繼剛動用了一百多位演員,把原先5分半鐘的舞蹈擴展成了一部110分鐘的情節舞劇。11月13日,這部大型原創舞劇《千手觀音》將在杭州劇院上演。 與老版《千手觀音》不同,舞劇《千手觀音》并不僅僅只是前者的“加長版”。除了在陣容、服裝、舞美上有大幅度提升,還加入了豐富的故事情節——代國三公主為救病 重的父王出門尋找蓮花,深入眾生苦難,最終了然頓悟,將尋到的蓮花施與蒼生,自己也因此“脫凡入圣”,幻化成千手觀音。 張繼鋼表示,這是一部與原舞蹈題材相同、但視覺效果和聽覺效果完全不同的舞劇,因為他對自己有“不重復別人,也不重復自己”的要求。 音樂在劇中起著貫穿“線索”的作用,張繼鋼要求音樂“靜、凈、境”。作曲家董樂弦曾創作過殘奧會開幕式主題曲《天域》,為了傳遞出寧靜的禪意,他和工作人員特地趕到千年古剎太原崇善寺采集半夜鐘聲。此外,美國作曲家VIadimir Lande將擔任舞劇指揮,德國音樂人Dirk Fischer擔任錄音,俄羅斯圣彼得堡愛樂交響樂團負責演奏,力求在音樂上達到國際水準。 作為舞劇的本體,舞蹈自然是最大的看點。雙人舞“天地之愛”、群舞“慧心妙悟”都是出彩段落。值得一提的是,結尾處的大型群舞“千手千眼”,是能否超越老版《千手觀音》的關鍵。在這段舞蹈中,張繼鋼不再讓舞者排列在一條縱線上,而是讓一百多位演員躺在地上齊揮雙臂,環繞在觀音身旁,如孔雀開屏般向四周綻放。 張繼鋼表示,《千手觀音》是他多番苦想冥思后得來的靈感,“我覺得可以把手組合在一起,不是立體的表現,而是限制在一個平面上,讓無數雙手組成一個千變萬化的大千世界。” 舞劇《千手觀音》通過講述發生在我國古代的代國公主舍身救父,最終化作“千手觀音”的佛教傳說故事,表現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所秉承的和諧仁愛、舍己為人的崇高精神。張繼鋼表示:“這部作品要表達的意境就是和諧。觀眾們看到的東西可以不用解釋,它就是觀音的所思所想和她的境界,她可以和百鳥對話,可以和植物在一起,簡直是氣象萬千的和諧景觀。”張繼剛說創作《千手觀音》的初衷,也是為了表達對人間的真、善、美的強烈追求,傳達的是人間有愛只要你心地善良,就會用一千只手去幫助他人,只要你達到真善美的境界,你就是大家所謂的觀音。 此次舞劇的作曲由曾經創作過殘奧會開幕式歌曲《天域》的作曲家董悅賢擔綱。張繼鋼給出的唯一要求就是要“與眾不同”,一定是要別人沒有用過的音樂。在這樣的前提下,《千手觀音》的音樂力求做到“靜、凈、境”的標準。作曲董悅賢表示:“在張導這樣不斷的強調下,自己的心真的就靜了下來,產生了一種自然而然的安靜狀態。音樂所把握的核心關鍵,應該是她的‘博愛’!” 《千手觀音》一定要展現千手的形象,然而在舞蹈《千手觀音》里張繼鋼已經用過這種手段了。在新舞劇中,沒有再度運用直線型結構來表現千手觀音的形態,而是以400余位演員全體登臺的隊形,真正呈現了“千手同臺”的壯觀場面,給人頗為深刻的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