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茶花女》自問世以來,舞劇版本已有11個之多。其中芭蕾編導大師約翰·諾伊梅爾(John Neumeier)編創的版本,因其強烈的戲劇性和現代性的芭蕾語匯、以及別具一格的使用肖邦鋼琴曲配樂,成為很多舞迷心中的經典。 約翰·諾伊梅爾:舞蹈是來自生命的寫照 對諾伊梅爾來說,編排舞蹈作品如同用動作書寫詩篇。他的每一部芭蕾作品都是根據個人經歷或是對經典、神話主題的理解而創作的。即便是以文學名著為主題,引導他創作舞蹈的靈感始終來自于自身的經歷、觀察或感受。 自03年香港演出以來,諾伊梅爾的中國巡演已過去近十年。這種時間和空間上的不斷“運動”正是舞蹈的基本要素。“運動”于舞者而言象征著生命,舞者所講述的故事——《茶花女》的故事——也是他們自己生命的寫照。當故事在舞臺上真實般上演時,不論來自何方,每個人都能在某種程度上感同身受。感覺是一種通用的語言,當大家通過舞蹈交流時,這種感受才是最直接的。諾伊梅爾說,“當看到舞者們將自己轉化為故事中的人物瑪格麗特和阿芒時,我們也許能夠發現我們共通的人性。與他們同悲同喜,分享我們的夢想、渴望和苦痛,一個舞蹈雖然短暫,然而這無言的真實卻能把我們的心連接在一起。” “戲中戲”配“舞中舞” 《茶花女》敘事堪比話劇 為了再現當年巴黎上流社會的燈紅酒綠和紙醉金迷,盛大的舞會場面先后出現在全劇開始的第一幕和收尾的第三幕。在第三幕中,快速華爾茲的高潮迭起,來賓們爭奇斗艷的高超舞技,都讓觀眾嘆為觀止。 劇中,演員們盡管身著19世紀華美的裙子,但舞蹈動作卻并不是19世紀芭蕾舞中常見的程式化動作,所有舞蹈語匯都直接為講述故事情節和表現人物內心服務。瑪格麗特與阿芒不僅以觀看百余年前悲劇名著《曼儂·萊斯科》(Manon Lescaut)的方式,與他們互動于鏡子前,更由瑪格麗特獨自穿插于其他三人之間,因此構成了瑪格麗特與兩位男主人公阿芒、萊斯科,以及她與曼儂、萊斯科這兩段“剪不斷理還亂”的三人舞。尤其每當瑪格麗特遇到需要抉擇、內心糾結之時,曼儂就會出現,像鏡中的另一個自己。這種“戲中戲”和“舞中舞”的結構可謂別出心裁,不僅一目了然地表現出瑪格麗特不愿重蹈同為交際花的曼儂舊轍的決心,而且清晰易懂地折射出她無法逃脫的同樣的悲劇命運,更創造出歷史與現實、現實與幻想之間交織重疊的朦朧意象,讓觀眾回味無窮。 倒敘開場 當肖邦邂逅“茶花女” 《茶花女》倒敘式的序幕能讓觀眾輕松進入劇情——觀眾隨著演員們一道,走進了瑪格麗特生前的別墅客廳與當下的拍賣場,不僅在凌亂的遺物中看到了她那幅傾國傾城的油畫肖像,更從買主們的不同表情中揣摩出與瑪格麗特的關系遠近,尤其是阿芒的突然暈倒,讓人感受到他對瑪格麗特孤獨病逝的痛不欲生。而他父親的心事重重,則暴露出這場悲劇始作俑者的身份。 全劇配樂均采用肖邦的鋼琴作品,其中包括《第二鋼琴協奏曲》的全曲、《第一鋼琴協奏曲》中的《浪漫曲》,以及一些鋼琴獨奏曲,極大地增強了用舞蹈表現瑪格麗特這位巴黎當年第一交際花的興衰枯榮,以及由此導致的心碎而死的感染力,更讓人心中不時產生憐香惜玉的痛楚。 2010年漢堡芭蕾舞團曾在諾伊梅爾的率領下,在國家大劇院表演此劇,引起國內舞蹈界不小的轟動。2012年11月8日至10日,在2012國家大劇院舞蹈節期間,國家大劇院迎來德國“四大名團”之一——斯圖加特芭蕾舞團版本的《茶花女》,將再次為觀眾帶來雙重經典的藝術觀賞歷程。 |